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33节
到了子时,床榻才重新恢复了平静。
李治靠在榻壁上,将武媚娘搂在怀里,用手把玩着她满头青丝,享受着贤者时间。
武媚娘忽然道:“九郎,这次的事,其实我并没有真的生气。”
李治笑道:“哦,那刚才为何那般激烈?”
武媚娘横了他一眼,道:“妾身指的不生气,不是那方面。你昨日那般冷淡,害妾身伤心了一晚上呢。”
李治笑道:“好了,我刚才不是赔过罪了吗。”
武媚娘道:“妾身说的不生气,是指敏之被大理寺抓捕的事。”
“哦?为何?”
武媚娘感叹道:“这次的事虽是虚惊一场,但也算是个教训,以后妾身会更加严厉管教他,否则真的发生类似的事,悔之晚矣。”
李治点点头,道:“你能这样想,那就最好了。”
武媚娘道:“九郎,妾身琢磨着,其实长安城中,也许有很多类似的不公之事,只是被掩盖在强权之下,我们不知罢了。”
李治见她思路跟自己一致,表情严肃了几分,道:“不错,我也这样想。”
武媚娘微微侧头,凝望着他,笑道:“妾身想到一个法子,也许能改善这种局面。”
“哦,什么法子?”
武媚娘笑道:“可以打造一只铜匦,置于朱雀门外,百姓若有冤屈,便可置于匦内。”
李治听了后,却并没有做声。
这正是武则天称帝之后的一个举措,从结果来看,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造成长安城告密之风盛起,一班酷吏之臣,取代了大理寺和刑部的作用。
“九郎,这建议不妥吗?”
李治缓缓道:“媚娘,你的想法是好的,可还是不现实。其实朱雀门外的登闻鼓和肺石,便有一样的作用,最后也成了摆设。”
登闻鼓是周朝发展过来的一种直谏方式,让平民百姓有上达天听的渠道。
周朝时叫路鼓,汉晋时期改名为登闻鼓。
后来的朝代时设时废,隋朝也曾设立,律法规定: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登闻鼓旁还有一块红色石头,名叫肺石,作用和登闻鼓类似,有直抒心肺、击石鸣冤之意。
如今这两样东西,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根本没有百姓会来此处告状。
武媚娘点点头,道:“是妾身想的太简单了。”
李治缓缓道:“其实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御史台,监察御史巡视四方,是最有机会发现这些冤情的,眼下出现问题,说明御史台没有尽到职责。”
武媚娘听了后,眸光微闪。
御史台一直是拥武派官员所把持。
当然,如今也不存在拥武派官员,袁公瑜已经被外放了,御史台很多拥武派官员也被处置。
只有御史台的长官崔义玄,凭借着见风使舵和明哲保身两项本领,依然稳坐此位。
听李治的意思,很可能要整治一下御史台了,崔义玄的首官位置,肯定也不保。
虽然武媚娘从未把拥武派太放在心上,然而崔义玄墙头草的行为,也让她颇为不喜,自不会帮他说话。
崔义玄毕竟是三品大员,御史台一把手,李治也不能因为一个践踏庄稼的案子,就将他处置了,还需要找一个理由。
次日,李治召集了几名大臣,将践踏庄稼的案子与他们说了,询问该如何处置许圉师。
其实他昨天那句让许圉师不必再做吏部尚书的话,群臣早已知道了。
李义府当即出列,道:“陛下,此事性质恶劣,臣以为应该免去许圉师宰相之职。”
群臣纷纷附和。
李治点了点头,道:“另外,此案也算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为何百姓会上告无门,那些巡视地方的人,都干什么去了,是否没有尽到职责?”
皇帝明显话中有话,群臣离开甘露殿后,各自聚在一起,商议皇帝话中的意思。
李义府回到中书省后,朝一名文吏吩咐道:“去把张舍人请过来。”
张柬之是李义府最近拉拢的一名心腹。
此人和狄仁杰一样,是被皇帝破格召入长安。
当其他人还在嫉妒他,又或者自持清高不搭理他时,李义府迅速出手,主动拉拢了他。
张柬之刚进中书省,也有几分忐忑,皇帝无缘无故就召他入两省,又并未单独召见他,让他实在琢磨不透圣意。
李义府这时来示好,帮他熟悉环境政务,又安抚他不必多心,让张柬之非常感激,自然愿意跟随李义府。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关系变得亲密。
不一会,张柬之来到李义府的办公房,李义府将皇帝刚才的话,原封不动的说了。
张柬之听完后,沉声道:“李公,圣人最后那番话,明显是对御史台不满了。”
李义府微笑道:“我也是这样想,那你说圣人只是随口一提呢,还是想给御史台换一位主官?”
张柬之想了想,道:“应该是后者。”
“哦,为何?”
张柬之道:“这次许自然的事,很多衙门都有失职之罪,然而御史台是最失职的一个,崔义玄难辞其咎。”
李义府点点头。
万年县不敢管此事,那说的过去,毕竟官职差距太大,职责也不同,他们主要管的是百姓之间的案件。
然而御史台不同,他们独立于两省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监督的就是文武百官。
可以这样说,如今长安城权贵骄纵恣意,便是因御史台玩忽职守,才助长了这股风气。
张柬之接着道:“按理来说,陛下应该斥责崔义玄一顿,才是正常的行为。然而陛下一字不提,说明对他彻底失望,已决定换人。”
李义府连连点头,冷笑道:“崔义玄这厮,只知明哲保身,根本不配做御史大夫,早就该下来了。”
张柬之道:“正因此人精于明哲保身,圣人一时也找不到理由裁撤他,所以才故意说出那番话,希望有人能弹劾他。”
李义府捻须笑道:“柬之,你不愧是我的智囊,分析的很有道理,我若是这时候参他一本,一定合陛下的心意了。”
张柬之忙道:“李公,不可。”
李义府愣道:“为何?”
张柬之道:“圣人并不知您与崔义玄已经决裂,您若是弹劾他,圣人会觉得您是个无义之人,只知讨好媚上,不利于长久。”
李义府心中一惊,道:“不错,不错,你提醒的很对,那……”
目光看向张柬之,道:“柬之,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崔义玄的罪状。我告诉你,你来弹劾他,如何?”
张柬之拱手道:“多谢李公美义,不过在下以微职进中枢,已遭人诸多非议,唯愿以正途升迁。”
李义府知他很有原则,不愿用这种弹劾别人、迎奉皇帝的方法升官,感叹道:“好吧,只是这功劳,要让许敬宗拿去了。”
“在下听说,许敬宗与崔义玄私交不错,他真的会弹劾吗?”张柬之问。
李义府哼道:“许敬宗此人表里不一,而且一直想要拜相,他一定会的。”
张柬之道:“李公也不必担心,许敬宗若弹劾崔义玄,会出现和您一样的问题。”
李义府笑道:“不错,他与崔义玄走的更近,若是翻脸不认人,陛下必定厌恶他,不会拜他为相。”
“不仅如此,如今崔义玄与卢承庆等人关系不错,许敬宗若弹劾他,也会得罪卢承庆。”张柬之补充。
李义府笑道:“如此说来,这趟浑水,还是不趟为好?”
张柬之道:“正是。”
两日后,许敬宗果然上奏弹劾了崔义玄,随即崔义玄上奏请辞。
李治同意了崔义玄辞官的请求,将上官仪调到御史台,担任御史大夫。
许圉师也被免职,由徐孝德接任吏部尚书。
最终,因许自然的一场横行妄为,朝堂两位三品高官落马,此事也成为长安城里坊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234章 请一道旨意
羌塘高原是吐蕃环境最为恶劣的一处高原。
从空中俯瞰,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就像一座三色棋盘,由白色、蓝色和黄色构成。
白色是雪山冰川,蓝色是湖泊,黄色则是土地。
这片地区温度极低,九月份时,就已经比长安最低气温还要冷,如今已到十月,寒冷的气候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尤其是到了晚上,很可能一觉睡下去,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然而就在这片三色土地之上,却有一支队伍正在缓慢前行,他们小心翼翼的绕过冰川、雪山,沿着黄色的土地缓缓绕行。
这支队伍正是苏定方率领的唐军。
他们已经在这片无人区走了四个多月,期间经历过各种危险。
比如刚登上这片高地时,便有不少军士得了怪疾,头晕目眩,呼吸困难。
幸好随行的蓝雅经验丰富,告诉众人不必惊慌,这是吐蕃地区经常出现的气瘴。
外地人进入吐蕃地区时,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身体强壮之人,只需休息几日,便能恢复。
也正如蓝雅所言,大军驻扎了几日后,所有人都恢复过来。
除此之外,大军还遇到过雪崩、怪虫、沼泽、沙漠、险路,出发时的一万人,已经有五百多人死在了路上。
牲口死的更多,不少马匹骆驼经过崎岖险地时,摔下山崖,不少军士就是为了救牲口被拖了下去。
苏定方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走在队伍最后面,抬头望着远处一片雪峰,脑海中计算着队伍所在位置。
无论遇到任何困境,他都从未动摇过,正是因为有他这个主心骨,将士们才逐渐适应这片地区。
这时,前方的队伍忽然停了下来。
苏定方眉头一皱,策马来到前方,询问道:“何故停军?”
一名副将策马飞奔而来,解释道:“将军,是苏毗夫人下令停下,她发现了一处石碑,正带着人过去勘察去了。”
苏定方点点头,道:“那就传令全军,原地休息。”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