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20节

  武媚娘坐着马车行了没一会,便来到那座村舍前。

  此时天色已黑,农人早睡早起,远远看去,村舍黑漆漆的,看不到一丝火光。

  马车刚来到村口,立刻响起了狗吠之声。

  武媚娘并不怕狗,下了马车后,带着人进入村中,狗吠声越来越多,不少屋中传来响动声,显然屋主已被吵醒。

  武媚娘已颇有经验,边走边看,很快发现一座最大的屋宅,来到屋门口,张多海立刻过去敲门。

  此处距离长安颇远,治安也差了些,百姓不敢随意开门。

  “什么人?”门后传来声音。

  张多海道:“我等是碳商,想要前往漠北,因天色已晚,特来借宿。”

  过了半晌,大门终于打开。

  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人打量着张多海,见他胖的异常,狐疑道:“碳商很少从我们灵州经过,你真的是碳商?”

  张多海道:“我家阿郎在漠北开了一个牧场,我家阿翁和娘子是过去投奔他的,第一次去漠北,路途不熟。”

  中年人道:“你家阿翁和娘子人在何处?”

  张多海侧过身子,中年人这才看到了孙思邈和武媚娘。

  瞧见武媚娘后,他呆了一呆,赶忙让开身子,道:“既是碳商借宿,那就请进吧。”

  武媚娘的眼睛很准,这户人家正是村中的里正,开门之人是里正的儿子。

  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出来接客。

  此处民风淳朴,有几分塞外风格,老里正命儿子杀鸡招待客人,又让全家人向武媚娘二人见礼。

  武媚娘已用过膳,本想推辞,孙思邈却朝她打了个眼色,低声道:“殿下,有些地区的风俗,若是拒绝主人好意,便是对主人不尊敬。”

  武媚娘知他见多识广,点点头,不再反对。

  里正一家一共七口人,老里正夫妻,两个儿子,长子结了婚,生有一儿一女,次子却还未娶妻。

  趁着妇人们做饭的功夫,孙思邈和武媚娘坐在正屋里,向老里正打听情况。

  孙思邈笑道:“老郎君,您平日睡眠可还好?”

  老里正笑道:“人老了,哪里还睡得着,闭着眼躺着罢了。”

  孙思邈笑道:“那早上起的早吗?”

  老里正道:“哎,寅时就睡不住了,去田舍里忙活一阵,还更有精神嘞!”

  孙思邈笑道:“你们家男丁旺,田肯定多,平日很忙的吧?”

  唐朝一名成年男子,分配一百亩田,其中二十亩桑田,八十亩耕田。

  老里正家三口男人,也就是两百多亩耕田。

  看起来田很多,然而古人是轮耕,通常三年轮一次,老里正一家相当于一年只耕种八十亩,还要一分为二,一半春耕,一半秋耕。

  所以一家人每次耕田,只需要忙活四十亩田。

  这个时期的人是广种薄收,耕田不像后世那般繁琐,耕耕地,撒撒种子,除除草,施施肥就行了。

  里正一家,一年纵然能收获八十亩,产出其实也并不算太多,大概能混个小康左右。

  只有一丁的家庭,一年收获二十多亩,也就是普通的平民水平,能够吃饱喝暖,但遇到灾荒,就需要朝廷救济。

  “忙是忙,却不是耕自家的田,替别人耕种罢了。”里正长子哼了一声。

  老里正皱眉道:“大郎,不许乱说。”

  孙思邈和武媚娘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诧异。

  他们之前寻访村落时,也遇到过有村民成为佃户的情况,然而只有少部分,都是村里最贫穷的一帮人。

  这还是头次遇到里正都成为佃户的情况。

  “老里正,您家的田产,难道卖给别人了吗?”

  老里正面色有些不太自然,咳了一声,喊道:“他娘,饭还没有煮好吗?”

  “快了。”

  武媚娘见老里正避而不谈,目光一转,朝里正长子道:“我们从长安过来,听说朝廷正在进行田制改制,没有田地的良民,可去官府报备,很快便能分到田地,郎君可知晓?”

  里正长子被武媚娘望着,顿时有些晕乎乎的,说道:“我们……我们不能报备了。”

  武媚娘道:“这是为何?”

  里正长子咬牙道:“我们已经帮主家把田契盖了印,在官府看来,我们有田,还怎么报备?”

  武媚娘微微一惊,这种情况她还是头一次遇到。

  老里正一拍桌子,道:“大郎,别说了。”

  里正长子怒道:“为什么不能说,父亲,咱们吃了大亏,以后别的地方都有田,就咱们没有,难道不憋屈吗?”

  老里正怒道:“主家对我们有恩,我们不能忘恩负义!”

  里正长子怒道:“他们只是想利用我们帮他们耕田,装出来的恩德罢了,若真是好人,为何让咱们帮他们欺骗官府?”

  老里正怔了怔,低头不说话了。

  武媚娘柔声道:“到底怎么回事?能详细和我们说说吗?”

  里正长子看了她一眼,脸色缓和了些,低声道:“我们灵州曾遭了蝗灾,官府救济不够吃,当时有位大户人家的郎君,来到灵州,以收购田产为条件,帮我们度过蝗灾。”

  “后来我们就成为那大户的佃户,他们收租不高,对我们也不算太坏,大家日子也都过得去。”

  “一个月前,那位柳郎君又来到灵州,说希望大伙帮他一个忙。”

  武媚娘眉眼一动,道:“柳郎君?莫非是华原柳氏?”

  里正长子道:“是的,他们是关内有名的望族世家,平日对大家也不错,所以他们提出要求,我们便答应了。”

  武媚娘道:“他们让你们做什么?”

  里正长子道:“他们把田契暂时还给我们,让我们帮忙去官府盖印,事成之后,还给每户两贯钱。”

  武媚娘双眉一挑,身上自然而然散发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柳氏竟想出这种方法,对抗田制改革,如此一来,这些人的田契盖了官府印信,在朝廷看来,他们是自耕农。

  然而他们实际上依然是佃户。

  里正长子瞧见武媚娘气质变化后,不由后退了一步。

  武媚娘收起表情,微笑道:“那后来呢?”

  里正长子迟疑了一下,道:“我们帮他们盖印之后,才知道被他们骗了,哎,事到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了。”

  武媚娘道:“为何不去官府告发他们呢?”

  里正长子苦笑道:“我们欺骗官府,告他们不是告自己吗?”

  老里正沉声道:“柳氏总归对我们有恩,没有他们当年帮忙,大家早就饿死了,怎能恩将仇报?”

  武媚娘不再多言。

  当天夜里,武媚娘等人在里正家歇息了一夜,次日一大清早,便返回了天子行营。

  李治早已醒了,正在帐内洗脸,见武媚娘回帐,抬头问道:“媚娘,这次出去可有收获?”

  武媚娘一脸认真的道:“九郎,有很大的收获!”

  李治吃了一惊,赶忙询问究竟,武媚娘便将柳氏让百姓们帮他们在田契上盖印的法子说了。

  “陛下,情况就是这样,幸好您这次出来寻访一番,不然还真被这些世族给蒙混过去了。”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伏胜,派人回长安查一下柳氏的田产数量。另外,查一下灵州蝗灾是哪一年,灵州的赈灾又是谁负责的。”

  王伏胜道:“是。”转身退下了。

  “九郎,咱们是返回长安,还是继续巡视?”武媚娘问。

  李治侧头看向西方,说道:“再往西到鄯州,然后回长安。算算日子,等咱们回长安后,苏毗那边的消息,应该也传回来了吧。”

  ……

  苏毗地处逻些城西南方向,背靠大雪山,境内有一条长长的河流,被称为苏毗河,孕育苏毗境内无数部落。

  苏毗三大部落之中,孙波位于苏毗河北岸,娘波和达波位于南岸。

  这日清晨,娘波副茹本正在处理政务,一名女官忽然飞奔而来,说道:“副茹本,茹本回来了。”

  副茹本惊道:“怎回的这样快,快随我去迎接!”

  女官道:“不用迎接了,茹本点了三支东岱,前往南卡部落去了。”

  娘波和达波之间,有条尼曲河,河岸附近有三个小部落。

  其中南卡部落是最大的一个。

  禄东赞就被软禁在此处,娘波和达波各派了一支军队看守。

  娘波金鸟回到苏毗后,下达了两个命令。

  第一,命娘波部做好战斗准备,第二,让人去大雪山侦查,是否有吐蕃军队。

  随即,便率领三千军队,直奔南卡部落,找禄东赞算账。

  当她奔到南卡部落时,却发现达波吾也带着人马赶了过来。

  两人并未多交流,直接带人来到禄东赞的营帐外。

  来到帐外时,两人却愣住了。

  原本应该有军队守在帐外,一半是娘波部,一半是达波部,此刻,帐外却空无一人。

  两人冲进帐内,禄东赞果然不在里面。

  “南卡族长,禄东赞人呢?”达波吾怒声道。

  南卡族长辩解道:“守卫他的是您和金鸟茹本的人,还下令不准我的人靠近,我怎知他去哪了?”

  娘波金鸟道:“达波酋长,看来唐人没有骗我们,我们部落之中,有人被禄东赞给收买了。”

  达波吾跺了跺脚,怒吼道:“我一定要揪出叛徒,活烹了她!”

  这时,一名娘波族人进入帐内,急道:“酋长,派去大雪山侦查的哨探,全部失去了联系!”

首节 上一节 220/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