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凭啥说我是战犯?

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263节

开场老董就直接点明了主题,告诉了所有将帅,外交部和德国方面的沟通失败了,德国佬还是不愿意夹击苏联,依然还是保持出工不出力的姿态。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早就看这群德国佬不顺眼了,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难怪他们上次欧战输的那么惨,活该!”

“就是,一群鼠目寸光的家伙,这都世界大战了,还在那打小算盘,就为了北非那么几处油田,为了英吉利几座破岛死磕,白白浪费掉大把时间,德军要是去年夏季和我们一块出兵夹击,估计现在早就两军会师莫斯科了!”

“德国佬摆明了就是好处想拿,但又不肯出力,我们出了力气,他又嫌我们手太长了,这群人哪是什么盟友,简直就是大爷嘛!”

“哼,嫌我们手太长?哪有这种道理?谁规定欧洲就一定是德国佬的?自古以来,天下就是兵强马壮者得之,眼红嫉妒有什么用,他们也可以打呀,有本事先占了莫斯科,我半点不眼红,绝对服气!”

“得了吧,现在让德国占领莫斯科,那不是摘了我们的桃子么?我们费劲巴拉付出这么多伤亡,结果德国佬吃现成,我可不干!“

“大执政,您下令吧,了不起就是横推整个欧洲嘛,搂草打兔子,顺带的事情,一股脑把德国佬也收拾了!“

将领们各抒己见,但全都是鹰派发言,没有一个是愿意认怂,或者是妥协退让的,现在的军队根本没有鸽派生存环境,全都是清一色的鹰派将领。

老董听了半天,最后将目光看向了国防部参谋总长蒋百里大将,在这种战略层级讨论上,董建昌更愿意相信蒋百里的意见。

“老蒋.....啊吓,不是,是蒋总长,你是什么看法?“蒋百里斟酌片刻,冷静的回答道:“大执政,军事就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不论是战争还是政治,都要是有收益的。

我们现阶段的战线实在是太宽太广了,从伏尔加河到南亚次大陆,从澳洲到太平洋深处,到处都是战场。

恕我直言,我们的兵力已经不够了,国内都快征不到兵了,打苏联就很勉强了,再加上一个德国,我想问一问诸君,我们得在西线增加多少军队?”

兵力不够?征不到兵?董建昌和其他将领们全都是一脑门问号?这怎么可能呢?

“蒋总长实在开玩笑么?四亿五千万国民,征不到兵了,这是什么说法?”

“就是,简直危言耸听,滑天下之大稽,哪怕按照百照分之五的征兵率,我们也可以轻松征召两千二百五十万大军!”

众人都是不相信这种笑话,泱泱天朝上国,什么都缺,可唯独不缺人口,怎么可能征不到兵呢!

董建昌倒是没有说话,似乎想起来了什么,眉头紧皱起来了。

而蒋百里则是解释道:“现在陆军编制已经达到了六百七十万规模,海军编制一百五十五万人,空军编制八十万人,这里加一块就是九百零五万!

注意,这是国防部登记在册的现役军人,而在后勤、军工、运输等等二线后方领域,为战争服务的人,大约六百万人,以上数据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青壮年男性。”

“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刷新,预计今年我们还会征召超过百万丁壮参战服役,本土的青壮根本经不起这么消耗下去了。”

有人立刻反驳道:“开什么玩笑,苏联人口连我们的一半都不到,他们现在兵力不比我们差多少,凭啥我们先扛不住?“

“苏联人现在除了打仗已经没有别的事了,而我们不一样!“蒋百里说到这里,眼神哀怨的瞟了瞟董建昌,然后继续说道:“我们不止要打仗,还要搞大工业、大基建、大教育甚至是大移民!除了搞教育,其余任何一项国策都需要海量的人口支撑。

现在国内的情况,已经可以说是把民力抽调到了极限。”蒋百里不是那种只知道打仗的莽夫,他看待问题都是从全局角度出发的,不止是单纯计算军力,而是全方位的计算国力来给出答案。

然而答案却非常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异常严峻的。单单一个大工业战略,就需要海量的人口支撑,老董现在搞得可不是什么洋务运动呐,而是直接从东大进口了全套工业体系疯狂发展,单单一个钢铁工业链条就需要数百万人支撑,还有能源、化工、机械、精密制造各种各样的工业分支。

每一个子类都需要大量人口去参与建设发展,除了工业之外,还有大基建,这玩意儿不用多说了,老董的大基建比东大零八年的大基建规模更加恐怖,因为联邦的国土比东大更多更广,修路需要人口、城市化建设需要人口。

修桥、修水电站、修房子盖大楼哪一个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更离谱的还是老董同时还在搞大移民西进,这特么也是一个人口黑洞,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填进去。

尤其还要注意,以上人口需求都是得那有效人口填进去的,什么是有效人口?那就是整个国家最青壮的那一批人,尤其是男性!

就连大教育也得几十上百万老师呐,而且学校里面也还有几百的青年学子,这些都是要人的。

蒋百里越说越来劲:“四亿五千万人口看着多,但真的用起来,一点都不多,甚至还不够用,我去民政部门问过了,除去老年人、十五岁以下幼年人、残疾人、含有其他疾病人群和障碍人群,正儿八经十六岁到五十五岁能够干活打仗的壮年,了不起两亿人,抛掉一半女人还剩下一亿男人,拿掉修路铺桥的,去掉工厂上班的,剔走上学的教书的,没多少能够真正去前线打仗了。

这个数字还是计算十六岁到五十五岁的男性,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把十五岁孩子和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送到战场呐!”

有将领反驳道:“孩子怎么了?十六岁的孩子正是........"董建昌拍桌子道:“住嘴!”

开什么玩笑,十六岁的孩子送到前线去打仗?他老董还要不要脸了?这种事儿做出来,老董百年之后估计得被后人掘坟开棺。

“那四十岁以上的呢....…"有将军提议道。

“四十岁老汉,牙都快掉光了,你忍心让人家扛着步枪跋涉上万公里上战场么?"有人嗤笑道。

那个将军反驳道:“我今年四十八了,不也是照样身体硬朗.....….”

在场的人都转头看着他,他也是越说越小声,最后干脆没声音了。

联邦继承的是民国老底子,不比后世东大,后世东大不少五六十岁的老头都身体硬朗的很,但特么民国平均寿命也就四十岁不到呐!

哪怕到了联邦这里情况好转不少,但这才几年呐,根本没法彻底改善,征兵年龄超过平均寿命,这是想干啥,去找阎王爷招阴兵么?把征兵点设在奈何桥上?让孟婆不发汤发征兵传单?

现在国防军疯狂扩编之后,军官普遍年轻化,不少上校甚至没满三十岁,将军平均年龄也在四十岁左右,为什么?因为年纪更老的人都扛不动枪了。

“那就提倡中老年人参军,多给钱嘛,雷老板不是说过的嘛,老年人射出的子弹—样致命嘛,我们不强制,但可以鼓励呀。”

“这法子虽然缺德,但也可行。我同意!”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征召仆从国炮灰去填线,但将军们看着那红到发黑状态的后勤补给线,还是摇头打消了这个想法。

后勤充足的前提下,炮灰当然是有多少要多少了,可如果后勤线发黑了,那还是把有限的物资供应到本国精锐身上吧。

没有后勤供应本国精锐都难打仗,仆从国炮灰送上去也是空耗国帑,除非海军能够彻底打通地中海航线,那样才能就近补给西线军队,再不济也得打通阿拉伯海航道,不然西线军队很难继续增长数量。

指望铁路公路彻底修通到欧洲,那还得至少四五年,前线根本等不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最完美的办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就是让老董停掉大基建、大工业这些人口黑洞国策。

只要停掉了,立刻就可以挤出来海量的人口劳动力,这些人口只要是全部投入到军事需求,前线的后勤、兵力立刻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可这个办法没有人敢提出来,提出来了董建昌也不会接受,这些大战略关乎国家根基,关乎诸多大佬的身后名,不可能停下来。

而且抛开高层好大喜功,这些战略也是国家实际需求,这几大战略实现了,说句不好听了,哪怕就是海外军队战败,全军覆没了,联邦本土也有足够能力和底蕴撑下去。

这些都是国家未来立足不败之地的根基,没人敢停掉,这是保底工程,哪怕输掉战争也可以保障国家不至于亡国,不会重新回到曾经那段耻辱岁月。

更深层次的考虑,上层也在顾忌那位雷老板呐,偌大的国家不可能依靠一个人,国家的未来更不可能依托雷老板的存在而延续,联邦需要有自己的底蕴和实力。

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哪天雷老板暴毙了,或者雷老板身后的势力不支持联邦了,有大工业、大基建还有大教育托底,中华联邦也不至于顷刻间回到民国前时代。

但你要是敢偷懒,不搞这些,那就等于是把整个国家都放到了悬崖边上,侥幸打赢了战争,那也依然还是傀儡一个,离不开雷老板的支持。

万一要是战争没打完,雷老板跑路了,那就更惨!

所以说现在即使再困难,再没有办法,联邦也还是坚持推动这几大战略,倾尽国力也在所不惜,甚至输掉战争也能够接受,权当是给雷大邪神打工算了呗。

再坚持保底战略的前提下,将军们也是想尽办法去争取胜利,蒋百里大将不喜欢吹牛务虚,但也不是那种只管找问题不管解决的人。

他提出来的建议很明确,海军必须打通西线海上航路,必要时刻可以抽调亚太战区主力舰队西进,亚太战区内部的本国精锐也要抽调西线。

太平洋地区作战完全可以大量使用仆从国炮灰,反正海上航道补给线扛得住,让仆从国炮灰军队去陪美国佬消耗就行了。

本来希望西线可以发动欧洲盟友国力量夹击苏联,现在却成了泡影,德国人不但不能成为助力,甚至还会变成敌人。

—想到苏德有可能合流,两国加一块一千五六百万大军,每一个国军将领都是头皮有些发麻,他们也是越来越不懂了。

为啥明明是节节胜利的战局,怎么越打就越吃力呢?

479.大出血的老董

“这么说来,德国人似乎是敌非友了?难道就不能让他们中立么,等我收拾了俄国人再说?“国防部战略一厅厅长张治中上将摸着下巴说道。

有人立刻回怼:“仗都打成这模样了,哪还有什么中立?简直说笑!德国人又不傻,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能不懂么,换做我们,估计也不会接受德国佬打到中亚家门口吧?”

“可是,一口气挑战整个欧洲,这也太过了吧,别的不说,单单就是德国和苏联两个国家加一块至少一千五百万大军,算上英国、法国、波兰、意大利这些国家,武装两千万大军不成问题,欧洲的工业也撑得住,背后说不准美国佬也会支持。

这仗怎么打?我们得在西线码多少人上去,人家是本土作战,我们可是万里远征!”

“就是,让外交部想想法子嘛,一口气平推欧洲,还得兼顾太平洋东线对付美国佬,这不等于我们单挑全世界了?”

董建昌听得头大如斗,不开会还好,怎么越开会越麻烦了,这些个屁事儿本来不上称,大家也还是好好的打,现在上了称开始商量了,竟然感觉没得打了。

老董还是将目光看向了蒋百里,那意思很明白,赶紧再想想办法。

蒋百里之前提前出的那些个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计算了对付苏联需要,没计算平推欧洲的需求。

感受着老董灼热的目光,蒋百里也是深感倒了血霉,只能开动脑筋,想了半天才给出了含糊结果:“西线要是平推欧洲,光靠现在李宗仁手上这一百六十万人远远不够,国防部今年可以想办法继续增兵一百万,本土组建的十五个乙类军,外搭东线抽调两个集团军,勉强可以凑够。

再加上南亚次大陆和澳洲战事加快一些速度解决,到时候白崇禧和彭德华两人麾下军队继续调往西线,截至一九四二年我们可以在西线维持三百五十万人以上军队,再多的话,就只能够从其他领域抽调了。”

陆军六百七十万规模,除去文职、后勤,还有驻扎占领区和留守本土的力量,能够挤出来三百五十万人攻略欧洲已经很不错了。

常备军不管哪个国家都是有水分的,按照五百万常备军规模计算,海外作战的情况下,五百万大军实打实能够派驻一线作战的兵力能够两百万就烧高香了,并不是五百万军队全都是有效作战兵力的。

除非是本土作战,快要亡国灭种了,那肯定没的说,五百万常备军全都得上一线,打光了甚至还得不计代价的补充,可海外作战那就根本做不到了。

“四百万都不到,那还打个屁,少说也得五百万大军才能试一试,兵力比都快超过一比五了,神仙都打不赢。”

“就是,再想想办法,太少了,根本不够,女人也可以鼓励参军嘛,老人都鼓励了,女人也得鼓励!”

“别太过分了,现在女人都上工地修路,下矿井挖煤了,再让她们参军,这属实离谱了,南京保卫战那会我们都没让女人打仗,现在是打到别人家门口呐,道理说不过去!”

比较有良心的联勤总长朱玉阶上将提出了折中意见:“确实如此,女人参军打仗,属实离谱,还是让她们去修桥铺路、下井挖煤、锻铁炼钢,挤出来的男人就去扛枪打仗嘛!

毕竟妇女也顶半边天,劳动最光荣!”

董建昌听得倒吸一口凉气,脸上忧心忡忡:“这么做不会出问题么?修桥铺路、下井挖煤、锻铁炼钢,这些活儿太过分了,你们这群莽夫,一点都不考虑实际。

此事我会去和文官商议,你们这群莽夫真是辣手摧花,女人都当成男人用了,谁来生孩子?一次性全都用完了,将来怎么办?“

董建昌当了几年大执政,纵览全局,目光开拓了不少,考虑问题也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目光了,还得考虑全局,国内要发展,国外要打仗,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哪一边都不能被耽搁。

董建昌压阵,不能让这群武官莽夫太过分了,国家要存续,要发展,凡事不能太离谱了。

谁特么见过让女人参军远征的,这又不是保家卫国,这是侵略征服别国呐。

这些个莽夫还让女人去修路铺桥、下矿炼钢,倒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了,女人要真能干这些活儿,早一千年就干了,古代那些皇帝谁都不是吃素的,实在是女人干不了呀。

不否认个别女性可以干这些重体力活儿,但你要普遍性的让女人干这些活儿,百分百出大问题,而且得不偿失,说不定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赔本买卖没人愿意干,统治者都是需要衡量利益得失的,正儿八经的领袖从来不会考虑什么关爱女性,跟不会偏袒女性,古代那么多暴君昏君,也没干出来女人采矿、打仗的事儿,是他们心慈仁善么?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么干赔本!

商量半天,关于征召女性参军,修路挖矿这些事儿,被否决了,但也没有完全否决,派驻海外作战肯定不行,但女兵留守本土,空闲出来的男兵远征海外,不强制征召女性参军,但鼓励女性参军,这些还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让女人干劳工、重工、这些活儿也不太合适,转变一下,让女人进工厂干流水线还是可以的,但她们更主要的任务还是生孩子,人口增长才是最重要的。

将军们商量一番,七拼八凑的,大家合计了一下,按照现在每个月伤亡2~5万的数据,每年需要新增两百万军队来支持前线作战,正儿八经能够被派到一线真刀真枪玩命的,估计也就一百三四十万,勉强能够在一九四二年左右完成西线五百万大军的编制。

前提是后勤必须得跟上,千万不能出岔子,海军方面也保证了,今年就会打通西线海上航道,地中海黑海航线不敢保证,但阿拉伯海印度洋航线可以拍胸脯落实的。

该做的都尽力去做,可还是没有人敢保证能够实现一波推平欧洲的目标实现,所有大佬都是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先把莫斯科拿下再说吧。

开完会之后正好赶上了饭点,老董端茶送客,但将军们一个个都是无动于衷的,把大家叫过来开半天的会,一顿饭都不请,谁都不愿意走。

董建昌也是纳闷了,怎么今天端茶送不走客了呢?眼看将军们不肯走在这打马虎眼,老董无奈,只能吩咐厨房多添十几双碗筷,招待大家吃了晚饭再走。

董建昌现在没有在原来的执政府办公了,原来的执政府被改成了总理府,那里是文官中枢了,老董自己搬到了熙园。

原本按照老董的称帝计划,登基之后他是要搬进南京皇宫当皇帝的,可之后没钱称帝,返修皇宫也没钱,就干脆还是继续赖在熙园不走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执政府原来的食堂也被总理府接手了,老董去吃饭也得买饭票,现在老董就是在熙园自己弄了一个私厨,请了几个伙夫自掏腰包办伙食。

首节 上一节 263/3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