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汉王 第806节
千百年、历朝历代以来,可一直都是朝中设六部,从来没有过增加和减少,结果当下朱高煦要打破这千百年和历朝历代以来的定律?
他他他.....他怎么敢的,究竟是什么给他的底气和勇气?
居然敢如此的胆大包天,如此的肆意妄为,做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情来。
此间难道不怕激起,惊涛骇浪吗?
汉王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割裂礼部,设立独立的学部。
想着,想着,朱高煦前几个月,提出的论点,取缔天底下读书人的特权,取缔朝廷赋予那些个人的优待。
难不成,难不成,汉王这是要对科举制度,对科举动手了吗?
或者说....
汉王要弘扬新学不成?
此间,相较于场中,不少人的疑惑,针对于某些个身居高位的夏元吉、金忠等人,有在太子爷那里收到些许风声的一些人,此时此刻脑海中瞬间划过一抹亮光,也是彻彻底底的反应了过来。
汉王这是真正的要对程朱理学,发起冲锋和进攻了。
同时也明白,为何汉王不拆解其他部的权力,却是非要拆解礼部的权力,将礼部给一分为二,让科举、学政权力从礼部中独立出来,因为‘礼’乃是圣人之学,倘若不拆分,倘若礼部不被分解,那么想要变革和革新的话,基本就不太可能。
汉王朱高煦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弯子,布了这么大的一个局,囊括了那么多的人,甚至为此不惜牺牲数十万的大明百姓性命,拉朝中大半的官员入局。
这一切的一切,真正的目标,怕不是所谓的什么乡绅士族,亦或者名流名教之类的,怕是为了学政教育之权。
他要弘扬新学,要将程朱理学给拉下神坛。
因为所谓的乡绅士族、所谓的名流名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百姓未能开智,识字不多、好忽悠的情况下,所衍生的产物,一旦百姓都开了智,识字够多的情况下。
这天下...
怕就不再是所谓的乡绅士族、名流名教为主角。
因为没人会再被忽悠,没人会再愿意被拿捏。
那些个所谓的乡绅士族、名流名教所依仗的底气,则必定被不攻而破,成为朝廷砧板上的鱼肉。
同时一旦开始弘扬新学,一旦给予所有人公平和公正的机会,只要将消息传递到百姓的手中,所谓的乡绅士族也好,名流名教也罢,一旦有阻挡和阻拦,那么这些个乡绅士族和名流名教,就势必站到百姓的对立面。
不可否认.....
乡绅士族和名流名教的势力确实够大,但试问他们的势力再大,真的能够大的过大明全天下的百姓吗?
他们这些个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都是靠百姓给撑起来的?
一旦没有了百姓的支持,一旦真正的站到了所有百姓的对立面,失去了百姓对他们的支持,他们手中的权力,所谓的势力,则就势必成为一个可笑的、不能够再可笑的笑话。
此局一旦成了,那么则就是一个必死之局。
无人可解,无人可破。
因为人都是有贪欲,有私欲、有欲望的。
百姓何人不知乡绅士族和名流名教的好,一旦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朝廷给予了他们公平、给予了他们翻身的机会,试问这样的机会,谁人能够舍得放弃,何人舍得看着它从眼前溜走?
不愿意见到,那么就必定牢牢的把握住。
毕竟何人不想,自己的家中,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真正的摆脱底层的命运?
为此....
倘若有任何人敢反对,有任何人敢阻拦。
那么势必,会被那些个,已然被欲望、欲念给激的双眸泛红的百姓给撕得粉碎。
而此等操作,也是相当的厉害,直接将原本属于朝廷和乡绅士族、名流名教之间的矛盾,从中来了一手移花接木,将这个矛盾转嫁成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和乡绅士族、名流名教,两者的身上。
朝廷则,安然的坐山观虎斗,安安心心的享受胜利果实。
同时也因此举,让天下的黎民百姓,必定是对于整个大明朝廷,于此件事情上感恩戴德,无一不是念及朝廷的好,几乎算是重现了,太祖朱元璋立国时,天下黎民百姓对于朝廷的拥戴和爱护。
不得不承认....
这一手布局,这一手移花接木,这等的手段,真的不是一般的狠辣,将人心给算计到了极致。
简直是玩的不是一般的花啊!
这妥妥的就是一个胆大包天、且丧心病狂的疯子!
夏元吉和金忠两人不禁下意识的彼此对望了一眼,皆于对方的脸上看到彼此的惊骇,只觉得一阵头皮发麻,鸡皮疙瘩爬满了浑身,嘴皮不禁打起了哆嗦,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该说什么才好。
他们是真的,做梦都没想到,眼前的这个汉王朱高煦,竟然真的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居然能够有这等的魄力和胆量,敢真正的程朱理学下手,以往所言之语,并非是吹牛,并非是故意麻痹和欺骗他们。
难怪、难怪要将解缙、陈济、杨士奇等人给打下诏狱啊!
还以为其是为了铲除异己,为他以后上位铺路呢!
感情真的是他们这些个人太过于狭隘了,把一切问题都想的过于阴暗了。
别人自始至终,都说的是真话,没有半分的假话,当然....可能也真的不屑于骗他们。
同时两人也彻底的明白了。
之前,太子爷说让他们老老实实的什么都不要管,不要在之前的任何事情上参与其中,老老实实的闭门谢客,安安心心的把心给搁肚子里,静静的看着就好。
也难怪,对于土地兼并,对于乡绅士族和名流名教,太子爷当初称他们有的是办法应对和解决,这等不正之风。
同时也明白了,为何之前对于汉王,言语要取缔朝中文臣、学子和学士的特权和权力,太子爷对此压根就没有真正的阻止,只不过在恰当的时候,让汉王停止了下来。
以及今日,这等重要的事情,处理那么多的官员,牵扯着那么多的人,太子爷直接称病不上朝,选择了抽身离开这个漩涡。
感情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不过,太子爷的这一系列的操作,一系列的行动,也让两人明白,怕是当下的事情,别看着都是汉王朱高煦在做,但要说这里面没有太子爷的配合,没有太子爷参与其中,怕是打死他们两人都不信。
怕是,当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乃是汉王和太子朱高炽两人,甚至是远在漠北征战的永乐大帝、回京赵王朱高燧,此间父子三人,早早就定下,彼此亦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汉王监国以来。
除了某些特定的事情和时候,其自始至终从来没有遭受过任何的阻碍,并且身为天子近臣的纪纲,亦是在很多事情上,唯朱高煦马首是瞻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狠!
狠啊!
真的够狠的啊!
简直不是一般的狠辣。
这一切的一切,直接将朝中的所有人都给算计了进去,没有任何一个人为之幸免,没有任何一个有跑掉。
简直令人,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高台上的朱高煦,环顾了四周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定在金忠和夏元吉,场中参与朝政议事,仅剩下的两位德高望重的人,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问道:
“金老大人....”
“夏尚书....”
“眼下不知二位,可有异议或者其他想法?”
第599章 大结局
大殿中。
伴随着询问声音传出,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的汇聚到两人身上。
金忠和夏元吉两人面面相觑,彼此对望着彼此,皆于对方的神情中,看到一抹极为复杂的神色。
场中的气氛,也是于当下,变的极为凝重,落针之声可闻。
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差事啊!
站出来或者沉默,皆同选择承认默认,觉得没有任何的异议。
但是站出来,直接挑明了说,针对这个事情进行反对,说实在的.....在想明白,此间所暗藏着的深意,有那些个人参与其中后,就是给他们两人千百个胆子,都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倘若真的敢,那么别看现如今朝堂上,他们两人能够安然无恙,问题是一旦反对之后的话,还能不能够做到安然无恙,或者说能不能够出这个殿门口,谁都没办法保证。
要知道,朝中一下处理了这么多的臣子,与之他们关系尚佳的人有多少?
为官这么多年,虽于土地兼并上面,他们保持住了本心,没有一股脑的参与其中,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两人就是真正的为官清廉,没有做过任何的错事和有把柄。
被抓了那么多人,但凡朱高煦或者任何人,与之被抓的人面前提点一句,那么稍稍微有些许罪证,那么迎接他们两人的将是什么?
答案则就不言而喻。
可以说,眼下的此番询问。
朱高煦的此举,无疑是逼着他们两人,必须要选择站队,不仅仅要选择站队,还要老老实实的选择站在宏扬新学的这一方,此事怕也是查了这么多的为非作歹的官员,独独留下他们两人的原因吧。
非是说什么,仅限于他们两人没有参与兼并土地之类的事情。
想着,想着,金忠和夏元吉两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皆尽是看了对方神情中的凝重和纠结,对于这个事情,从内心深处而言,两人打心眼里不想参与其中,不想成为这件事情上的推手。
不过,都是聪明人,自是看的比任何人都清楚。
此事看似在问两人的意见,看似在问两人心中的想法,但从真正言语中深层次的含义来讲,眼下汉王朱高煦点着两人名字的那一刻,就彻底没有搭理两人,或者说给两人选择的权力。
要么成为朝廷手中开拓弘扬新学说的枪、为新学说冲锋陷阵,要么则就成为此次斗争的牺牲品,如同刚刚那些个被直接拿下的官员一般无二。
因为身为上位者,推行弘扬新学说的时候,自是不可能、亦不愿意看到,有旧学说的人,还于朝堂中身居高位,或者在某些个时候,成为上位者的绊脚石。
针对这样的情况,不管是金忠也好,夏元吉也罢,两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倘若太子爷站出来反对,他们这些人还有对抗的机会和胜算,而现如今的情况则是,太爷对于当下的事情上,选择了称病不参与,时间节点何等巧妙。
此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何尝不是表达了太子爷的态度,表达了太子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推崇认可了朱高煦当下的行为举止。
短暂的沉默片刻,金忠和夏元吉两人彼此对视了一眼,脸上皆露出一抹极为无奈之色,深吸了一口气,缓缓从队列中站了出来,冲着高台上的朱高煦拱了拱手,道:
“禀王爷....”
“臣等没有任何异议。”
“一切全凭王爷做主。”
“臣等,必尽全力配合。”
此言出。
宛如一记惊雷,瞬间于朝堂上空炸响。
上一篇:红楼大霸王
下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