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2249节
朱元璋先拿起最顶上的一份考卷,封面上写着“许观”二字。
他挑了挑眉,看向刘三吾:
“这就是那个连中五元的许观?”
刘三吾躬身道:
“回陛下,正是。他从童生到会试,一路皆是第一,此次策论也拔得头筹。”
朱元璋没说话,翻开考卷仔细看。
他看得很慢,殿内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刘三吾站在一旁,神色淡然。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朱元璋才放下考卷,靠在椅背上,看着刘三吾轻笑:
“坦坦翁,你是不是想推他一把,让他成个连中六元的千古奇才?”
刘三吾连忙躬身,语气却很坚定:
“陛下,臣不敢徇私,
许观的策论,确实担得起第一。
他不说空话,论边防,知道军卒要垦田才无粮忧。
论安民,知道流民要实边才无内患。
连大宁、辽东的实情都查得清楚,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拿起许观的考卷,来回翻动:
“既然你们都看过了,就这般定下吧,许观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让他明日就入宫,朕要见见他。”
刘三吾躬身应道:
“臣遵旨!”
不多时,吏员来取考卷,要去礼部誊写,公示天下。
朱元璋看着吏员捧着考卷离开的背影,又拿起许观的考卷,轻轻摩挲着封面,嘴角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连中六元.也算是桩喜庆事了!”
刘三吾看着陛下的神情,也跟着笑了。
第942章 状元郎说了,不能迁都
殿试之后,大多情况都是三日之后才开传胪大典,开始传胪唱名,
以此将整个殿试的一甲、二甲尽数通禀天下,
之后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发金榜,也就是黄榜。
大多会在京城最热闹、人流最汇聚的几个地方张贴,供京中人察看
但这次的科举,有些非同寻常!
即便传胪大典尚未开始,整个京城已对此浮想联翩,
一些逗留京城的学子更是焦急万分,
在各类驿站、酒肆中来回踱步,仿佛自己亲临殿试。
这等紧张情绪迅速蔓延至整个京城。
一切的缘由,只因这次殿试中有一名连中五元者,
只要他能在殿试中夺魁,
那便是连中六元,乃是大明立国以来头一遭!
这等盛事,即便各地秀才,也都翘首以盼。
临近午时,一则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快速在京城蔓延,
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全城!
大明朝乃至有史以来,
县、府、院、乡、会、殿六试均为头名的六元及第,
出现了!
此人名为许观,直隶贵池清溪人,
自应天赶考,一路扶摇直上!
顷刻之间,整个应天城都弥漫着一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特氛围。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许观,要一步登天了!
仅凭六元及第这一个名头,便能让他顺顺利利地成为一部堂官。
可以说,今日的许观,
在一日之内赢得了整个京畿之地的关注,天下读书人都要为此振奋。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没有批阅奏疏,只是静静看着桌上堆积的奏疏,神情平静,看不到一丝波澜。
神宫监的温诚站在下首,静静禀报:
“陛下,与御马监八品太监陈忠接触之人已尽数控制,正在审问。
其中有几人透露,陈忠在宫中素来有些贤名,
平日喜好读书,也不欺压那些未入品的小太监,
更有甚者.他还帮过一些无背景的宫女、太监,让他们在冬日不至于冻死。”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眸子才微微转动,恢复了些许灵动:
“哦?这么说来,他还是个忠义之士?”
“陛下,逆党便是逆党,即便平日看似忠义,但若为君不忠,那也枉称忠义。”
“他的书,是从何处读的?”
“回禀陛下,是在内监所学。
几位司礼监的老太监会在宫中教授刚入宫的小太监礼节,也教他们读书识字,陈忠便是从那里识的字。”
温诚脸色严肃,心中却有些沉重。
他虽在尽力探查,却已查到了查无可查的地步。
那几位老太监身后,要么牵扯宫中妃嫔,要么是皇子大伴,
他即便想查,也不敢下手,
而且,未必能有结果。
朱元璋听懂了他话中的隐情,轻轻点了点头:
“内监.他们没有问题吧?”
“回禀陛下,臣尚未查出问题。”
“嗯,那就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发问:
“宫中的消息,是从何处走漏的?”
温诚心神一凛,他知道陛下说的是外面沸沸扬扬的六元及第之事。
他抿了抿嘴,叹了口气,沉声道:
“回禀陛下,翰林院、都察院、礼部、吏部、工部都有人在您定下名次后离开皇宫,且行踪诡异。”
朱元璋的嘴角扯了扯,眼中闪过一丝讥讽,淡淡道:
“其他衙门口,怕也有吧?”
“陛下,其他人的行踪不算诡异。”
“呵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随后长长叹了口气:
“四处漏风啊。”
温诚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倒在地:
“陛下,臣有罪。”
“人心不古,皇城中人多眼杂,想把消息送出去,太容易了。
即便朕的忠心之臣,也免不了人情世故。
起来吧,陈忠的事继续查,查到人后不必声张。”
不知为何,温诚突然觉得,
陛下说话时带着几分悲凉,还有几分孤寂。
“是,陛下.”
等温诚走后,大殿内重归寂静。
站在一旁的大太监小心翼翼上前,躬身轻语:
“陛下,状元郎已在外面等了半个时辰了。”
朱元璋目光平视前方,久久没有回应。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大太监腰酸背痛之际,沉稳低沉的声音才缓缓传来:
“传。”
“是!”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