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269节

  “不是好事,孤怎么会交给少府监?户部是国库,你这里是内库,赚钱的门路,孤当然先紧着自己人了,哈哈!”

  杨金水知道朱翊钧在开玩笑。

  他知道,太子殿下眼里天下都是自己的,分什么内外?只是分国库和内库,账目更清楚些,免得像以前,一年到底,一堆的烂账糊涂账!

  “奴婢斗胆请教殿下,这造货币怎么来钱?”

  “以前朝廷造铜钱,为什么每年不停地造,市面上却是一天比一天缺钱?”

  杨金水想了想答道:“朝廷以前造铜钱,太实诚了。”

  “对啊!太实诚了。一枚铜钱八九成的铜,流通到地方,百姓商家把铜钱一化,打造成铜器,转手一卖,以前一千枚铜钱打造的铜器,能卖一千五百枚铜钱。

  暴利啊!谁都愿意这么做。

  于是朝廷就在铜钱里掺铅,七铜三铅,六铜四铅,甚至铜铅对半。可是如此一来,百姓们不认了,认为是恶钱,造成物价飞涨,市面动荡。”

  杨金水点头附和:“殿下英明,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所以市面上百姓们最认的都是洪武、永乐年间的铜钱,二祖时铸造的铜钱含铜最丰。

  但是市面上造假的铜钱,这两款也最多。两百年了,市面上还有许多崭新的洪武、永乐年间的铜钱,这就怪哉了。”

  “哈哈,对的。杨金水,你又认识到货币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信用。信用破产,货币也就贬值。”

  杨金水眨眨眼睛说道:“殿下,就跟宝钞一样?”

  “对,跟宝钞一样。其实汇金银行和富国银行发行的汇票,跟宝钞从本质上来说,相似。但汇票有两大银行的信用背书,所以坚挺,被称为银票。

  宝钞吗,朝廷不愿为它背书,只想着索取,当然就跟废纸一样。”

  杨金水越听越明白了,“殿下,奴婢造银圆时,在银子里掺其它东西,免得百姓们拿了银圆回去,把它化了直接花掉。

  但是为了让银圆不成为恶钱,还需要信用背书。”

  “对,信用背书!朝廷和银行给它背书。朝廷最大的背书就是银圆可以用来缴税。银行的背书就是以后汇票以银圆兑付。

  铸银圆时宝泉局也不要太黑,使劲地往里掺杂质。

  现在初定的银圆模板是一块银圆总重二十八克,银八九,铜一一,含银二十五克。前面是团龙花纹和‘大明通宝’字样,后面是‘壹圆’和‘隆庆三年’字样以及花叶花纹,周边有凹印花纹和字样。”

  朱翊钧从怀里掏出几枚银圆,递给杨金水。

  杨金水小心接过仔细一看,压制得非常精美,银白发光,

  除了壹圆的银圆,其余几枚偏小,正面都相似,区别在后面,分别是“伍角”,下面有一行字“每两枚当壹圆”;“两角”,下面也有一行字“每五枚当壹圆”;“壹角”,“每十枚当壹圆”。

  “后面还会发行铜币,单位为分,十分为一角,依次类推。”朱翊钧指着杨金水手里的银币说道,“货币制造很简单,按比例把银和铜化在一起,再用水力冲压机上下一压,周围一挤,出来了。

  但是如何流通,却是个大问题。”

  杨金水心领神会地答道:“殿下的意思奴婢大致明白,这银币流通市面,百姓还是会接受的,毕竟有这么银子在里面。

  只是具体值多少钱,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去,需要好好运作一番。”

  “对!关键就是这个。银币作为财富衡量的标杆,首先是要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要比金花银高。

  壹圆银币含银二十五克,大约折合.”

  朱翊钧想了想,“钦天监测过,我朝一市斤大约折合五百九十五克,算下一钱折合三十七点二克,一分等于三点七二克。壹圆银币含银六分七厘。

  所以壹圆银币要能买的东西,必须超过一钱银子。只有超过一钱银子,百姓们才不会想着把银圆化掉,直接去花。其次,朝廷才有钱赚。”

  杨金水的眼睛眨啊眨,一脸的欣喜。

  “妙啊殿下,壹圆银币的本钱只是六分七厘银子,加上铜以及冲压制造费用,大约在八分左右。要是能当一钱银子花,少府监就能赚两分银子的利!”

  朱翊钧笑着点点头:“是这么个道理,这叫铸币税。当初洪武朝发行宝钞,朝廷能够想法子把信用稳住,让它坚挺,赚得更多。”

  杨金水觉得太子说得太对了,印宝钞成本能要几个钱?

  剩下的纯赚啊。

  二祖列宗要是有太子殿下这见识,何至于越过越穷。

  朱翊钧继续说道:“现在不行了,宝钞都臭大街了。朝廷要是直接发行宝钞,天下以为孤想钱想疯了,又要开始明抢了。”

  “殿下因此才迂回了一下,让两家银行自己背书发行汇票。奴婢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外人以为少府监最赚钱的是海商,是互市,是棉厂铁厂,都错了。

  少府监其实最赚钱的是汇金和富国两家银行。”

  那是当然,搞实业的永远没有搞金融的赚钱。

  朱翊钧指着杨金水说道:“你心里有数就好。隆庆三年,少府监的头等大事,就是发行货币,流通货币,稳定货币。

  嗯,少府监可以成立一个金融处,你亲自担纲,专责此事。”

  “金融?金钱融通。太子殿下取名,总是颇有深意。”

  “少拍马屁了。此事很重要,但是急不来,你多与太府卿王汝观(王国光)商议,也多听听汇金、富国银行,以及几大商号的掌柜们的意见。”

  “是。殿下,原兴瑞祥大掌柜,现汇金银行二掌柜宋应卿,在这方面见识卓绝,奴婢想请他入京,具体操办金融处事宜。”

  朱翊钧看了看杨金水,淡淡地说道:“怎么用人是你的事,孤只要结果。”

  “遵令旨。”杨金水马上跪地答道。

  “好了,起身吧。今日西苑难得这么热闹,好几台戏在演。昆曲、弋阳腔都是你举荐的,才在京城流行,去看看吧,放松下心情。”

  “谢殿下恩典,那奴婢就先去了。”杨金水也知道朱翊钧还有其它的事,顺势告辞。

  等杨金水走后,朱翊钧转头对祁言道:“把李先生和万先生请进来。”

第347章 我俩跟着太子一起千古流芳了!

  很快李时珍和万全被请进了勤政堂。

  见礼后,朱翊钧请两位坐下。

  “今日请东璧和密斋两位先生来,主要有三件事。”

  朱翊钧还是开门见山的作风。

  李时珍和万全静静地听着。

  “此次南征,根据最新的战报统计,最大的伤亡之一,在于疟疾。至今已有两千七百二十七名将士染上疟疾,其中一千一百六十五人病逝,一千二百八十五人还在随军医馆里躺着。

  可以说,疟疾是我大明南征南海,继续开疆扩土最大的拦路虎。”

  说到这里,朱翊钧转头看向李时珍,“孤委托先生秘制治疟疾之药,进展如何?”

  万全十分好奇,转头看向好友李时珍。

  治疟疾之药?

  这玩意自古至今,就是最恶毒的瘴疫之一,无药可医。

  李东璧,难道你从哪里寻到了什么秘方,可以医治疟疾?

  你居然不告诉我!

  你还是我的好兄弟吗?

  李时珍感受到万全眼神里的抱怨,转头笑了笑,顺着回答朱翊钧问话的由头答道:“回殿下的话,上次拿到殿下的秘方后.”

  说到这里,李时珍及时停住了,期盼的小眼睛看着朱翊钧。

  殿下,下面的能说吗?

  朱翊钧示意道:“密斋先生不是外人,待会他也有预防秘方交代,你们可以共通有无,互相参鉴。”

  李时珍放心大胆地往下说:“臣派人四处寻找青蒿和黄花蒿,按地方登记造册,搅碎打汁,再以烈酒勾兑,细细过滤,把烈酒篙汁混合物阴干成粉,混合蜂蜜等物,以蜡密封成壳,送至岭南等地,给身患疟疾患者服用。

  经过两年筛选,发现云南曲靖、武定、楚雄等六县,山东泰安两县,湖广长沙、辰州、衡州、施州卫七县的青蒿效果最佳。”

  李时珍想了想脑子里的数据,“云南的青蒿秘药,治愈率在六点八成,山东秘药在七点一成,湖广秘药在七点八成。

  如果叠加使用,比如先服用云南秘药,再服用山东秘药,治愈率在八点二成。如果三地秘药依次全部服用,治愈率在八点五成。”

  万全当然知道新词治愈率的含义,他愣愣地看着李时珍,失神地问道:“东璧,如此说来,疟疾有药可治了?”

  “有药可治,可不是很完美。最高才八点五成,没有达到九成。”

  要不是在勤政堂,万全真得想卷着袖子上前去,把好友爆锤一顿!

  疟疾啊!绝症啊!你以为是伤风肚子痛?

  能有药医治,治愈率还高达八成,你还想怎么样?

  还想九成!

  李东璧,你的心飘了!

  这边朱翊钧开口说话了:“李时珍!”

  李时珍身子一颤,马上站起身来,又噗通跪下。

  “立即多备材料,日夜赶制,尽早送到南海前线去,以解将士们之苦。

  此治疟疾秘药,当为大明绝密!药材、制法以及治疗过程和数据,严格保密,不得走漏一点风声,违令者斩!”

  治疟疾的秘药啊!

  万金难买的好东西。

  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宝贝之一。

  疟疾,是大航海时代威力最大的杀手之一,多少航海人,惊涛骇浪闯过来,被几只小小的蚊子咬中,一命呜呼。

  直到金鸡纳树皮被发现,人类开始拥有真正医治疟疾的药物,大航海时代才开始进入到黄金时代。天下之大,随意可去。

  金鸡纳树在南美,大明也够不着,不如直接上青蒿素。

  此前宣传屠嗷嗷事迹时,资深公务员朱翊钧看过相关资料。

  青蒿素难点之一,它不是青蒿,是黄花蒿。而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两种植物只是提了一下,没有细分,很容易混淆。

  再一点,就算同是黄花蒿,不同地方出产的效果截然不同,充满了玄学。还有就是,青蒿素不溶于水,但是溶于乙醇,也就是酒精。

  不耐热,稍微一受热就分解了。你要是依照老法子熬药喝,喝到最后也就多喝了点纤维素和叶绿素,没有一点医治效果。

  自己把李时珍召进京,除了支持他继续编写完善《本草纲目》外,还交给了他几个“科研项目”,青蒿素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大明终于研制出来,疗效也可以。

  这年头,只要超过五成的治愈率,就是神药了。

  大明有了这玩意,就具有先发优势,你们进疟疾横行的热带地区,九死一生,我们没事,不用打仗,这地方就是大明的。

首节 上一节 269/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