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192节

  在江南士林和世家子弟的嘴里,杨金水简直就是一等一的奸人。阉党之首,可与成化年间为祸朝野的汪直相提并论。

  更有华亭县徐家。

  据说徐阶长子徐璠,嘉靖末年出京回乡,大肆收敛土地,鱼肉一方。

  这两位,海瑞早就想会会他们了。

  “还有多远到上海县城?”

  海瑞站在船头,背着手迎着风,问船家。

  “回老爷的话,我们这船先沿着运河到刘家港,出长江,再沿着江边航行一段路,从吴淞口入吴淞河,转至上海。还需要一天的时间。到了上海,我们在逆黄浦河而上,才能到华亭。又需要半天时间。”

  “好!”

  海瑞大声应道,心里跃跃欲试。

  松江,我海瑞来了!

第248章 这就是大上海啊!

  座船还没靠近,海瑞被码头的繁华震惊了。

  船舶如海,桅杆如林,沿着岸边十几里。

  船上码头上密密麻麻如蚂蚁全是人。

  无数条挑板,挑夫们或背着麻袋,或两人挑着箱子,上船下船。

  在远处,有一座座井塔耸立在岸边,塔顶上挂着一面面小旗。

  伸出一条条长臂,垂下一条条绳索吊钩,吊着柜子或者一大网兜的货物,旋转半圈,从岸上转到船上,或者从船上转到岸上。

  一条条船只从停着的船舶旁边驶过,如鱼儿一般游过。

  水气组成的雾霭,被朝阳驱散得无影无踪,如同一幕轻纱被徐徐拉开,把这一壮阔的景象呈现在海瑞的眼前。

  他一身灰色布衫,头戴网巾,背着手站在船头,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从远处上海码头,扑面而来的蓬勃生机。

  这就是上海城啊,跟自己完全想象的不一样,应该说,它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座船靠得近了,海瑞看得更清楚了。

  船夫们在船上忙碌,三四人并在一起,撅着屁股在搽拭甲板;有站在桅杆上收拾帆布的,站在高处的他们,如同大树上的树叶,随着船只起伏不停地晃动;有的在甲板上收拾绳索;有的坐在绳板上,吊在船体外面,给船板刷着油漆。

  跳板上,挑夫们大部分赤裸着上身,黝黑的皮肤上满是汗珠。他们或弯着腰,巨大的麻袋压在他们背上;或抬着木杆,小心翼翼地抬着木箱。走在晃晃悠悠的跳板上,下面是奔流不息的河水。

  有的喊着号子,一个传着一个,就像无形的绳索牵着他。汗水不停地滴落,落在脚下,落在河水里。

  他们在竭尽全力,辛勤劳作,卖力气、洒汗水,挣些工钱养家糊口。

  百姓们苦啊!

  海瑞知道,天下最苦的就是百姓,哪里的百姓不苦?上海再繁华,这里的百姓们还是要劳作,还是要艰辛度日,都苦!

  海瑞也知道,百姓苦,百姓弱,需要怜悯,需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但是不能不让他们苦。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只能靠吃苦才能维持生计。

  如果艰辛劳作,吃尽苦头,百姓们还不能让自己和家人裹腹穿暖,那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不公道!

  敢这样欺压敲诈百姓的人,海瑞会跟他斗争到底,甚至不惜同归于尽!

  座船靠岸,自有码头管理局的人过来登记,验过船舶文书、出港纸、货运单,随船人员也要验过户纸。

  按照太祖皇诰祖制,大明百姓想出门,是非常困难的。只是随着时代变化,经济发展,商贸发达,百姓们出门的也非常多。

  此前官府的做法是睁只眼闭只眼。

  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为了严查倭寇海贼奸细,又顾及商旅往来,奏请朝廷,试行户纸政策。

  也就是在原籍所在县户房开具一张有期限的身份证明纸,即可出行,只是每到一地,在码头、客栈等处做登记即可,各县巡检会随时抽查。

  此举在东南大受欢迎。

  这些年,这里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商贾需要到处跑,商号、货栈、工厂需要招揽大量的人手,必须有足够多的流动人口才行。

  海瑞一行有淮安府山阳县开具的户纸,验证无误,上了岸,穿过熙熙攘攘、忙而有序的码头区。

  靠着码头的是集市,如同一个大田字,整齐地划分出货栈区、商铺区以及休闲区。

  货栈区在靠近码头那一块,数以百计的马车牛车穿行着,无数的挑夫挑着东西。吆喝声彼此起伏。

  “当心啊,车子来了!”

  “劳驾让让,挑东西过来了哦!”

  商铺区是一家接着一家的临街商铺,每家都挑着幡旗,写着各自的商号:“奇珍祥”、“兴东海”、“昆山林”、“吴县沈”.

  店铺里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

  岭南的蔗糖,南洋的香料,松江的棉布,苏州的丝绸,徽州的茶叶,饶州的瓷器,西川的铜器,湖广的桐油.

  朝鲜的锡器,东倭的漆器,安南的珊瑚,暹罗的珍珠,占城的大米,西洋的玻璃器皿。

  一位伙计看到海瑞,马上冲出来热情地招呼道:“客官,是来采办货品的吧。我家有上好的漳绒,还有江宁的雕花天鹅绒,一等一的好货,你进来看看。”

  海瑞笑着婉拒道:“谢了,谢了!我还要再看看。”

  伙计看到不是目标客户,客气一句:“你老发财!”转身又去招呼其他人。

  时不时看到一队兵丁,十人一组,或配刀持盾,或扛着长枪,在一位军校带领下,或列队在街上巡逻,或站在街口要道警戒。

  他们上身穿半身衣,披着一件红色褙子,下面穿着裤子,蹬着抓地虎布鞋。戴着一顶笠帽,扎着腰带,很精神。

  见多识广的海瑞知道,这种上衣下裤的穿着是从水手流行的。在海上这样穿着比衫袍要便利多了。

  然后流行到新军营,接着蓟辽、宣大和山西镇,现在京营的兵也是这样的打扮,想不到上海城的兵丁也是这样的打扮。

  旁边的陈三轻声说道:“海老爷,这就是锦衣卫改过来的警卫军,应该是隶属于南直隶的右师。”

  海瑞点点头,有点琢磨出太子殿下改编锦衣卫的思路。

  把组织庞大的锦衣卫拆分,宿卫皇城、拱卫百官,以及侦办大案要案这三项最主要的职责分给奉宸、翼卫和镇抚三司。

  其余的弹压地方、警卫要地的职责交给警卫军,再其它的乱七八糟的职责就交给专职有司,不要凡事都来找锦衣卫。

  这样也好,锦衣卫什么都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这毛病,跟大明其它很多衙门是一样的。

  还不如拆分开来,关键是把职责明确下来,该谁管的就找谁,出来问题也知道追究谁的责任,不像以前,职责不明,有好处谁都想插一手,一出事各个跑得比谁都快。

  明确职责,是吏治的第一步。

  海瑞现在也接受了太子殿下的这一想法。

  先动锦衣卫,接下来太子殿下让李春芳和赵贞吉筹划的吏治改革,也该要开始了吧。

  在商铺区那一边,全是酒楼、赌坊和勾栏,往来的商旅,上岸的水手穿行其间。

  海瑞背着手,也煞有其事地走在其间。

  只是他身穿一件极其普通的棉布上浆布衫,非富非贵,酒楼、赌坊和勾栏的伙计们各个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这个老头是穷鬼,懒得招呼他。

  反倒他身后的刘大三人,被围着招呼了两三次。

  穿过集市区,来到上海县城东门,衙役们在两旁或坐或站,不阻拦进出的百姓,也不像有些县城摆个木箱子收进城税。

  他们只是盯着来往的人,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就出声叫住,盘查一番。

  “劳驾打听一下,统筹局东南办在哪里?”海瑞上前,拦住一位行人,拱手客气地问道。

  “东南办?就在那里。”行人指了指不远处。

  “谢谢了!”海瑞客气了一句,举目看去,那边当路临街修有一排气派的房子,高大宽阔,富丽堂皇。

  门口人来人往,鼎沸喧闹,十分繁华。

  哪里像一处衙门,反倒比城外集市区商铺还要热闹。

  海瑞的脸一下子黑了。

第249章 我没犯事,干嘛怕海青天?

  不过海瑞的脸本来就黑,再怎么黑,外人也看不出变化来。

  他左右看了看,背着手,顺着人流,慢慢地走进路人所指的统筹局东南办的衙门里。

  嗯,不对啊,这里看着不像衙门啊!

  这里是四间门面,顶高敞亮,又深又宽,分成两家店铺。

  右边这家是卖玻璃器皿、玻璃宝镜、机械钟表等奇珍物。

  中间还掺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下方有牌子写着注释。

  这是天竺国能工巧匠打造的金首饰,那是鲁密国宫廷所用的器皿,“自有妙用,内屋详解”。

  店里柱子上贴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真正西洋货,万里海运!”

  海瑞捋着胡须呵呵一笑。

  奸商!

  你越是这样写,老夫越是信不过。

  听说东南有一家商社,专营玻璃器皿、玻璃宝镜和机械钟表等物,打着“真正西洋货”,在大江南北卖得十分畅销。

  看来就是这家。

  他们家的西洋货卖得死贵,买得起都闷不做声,暗自享用。

  买不起的人就大骂是奇技淫巧,必须加以禁止。

  统筹局一摊双手,这是西洋那边出产的东西,那边不读《论语》和《春秋》,荒蛮之地,出这种奇技淫巧之物,很正常。

  但是人家西洋船运过来卖,总不能让别人不卖吧,有损我煌煌大明之气度。

  所以你骂归骂,他们照卖不误。

  但海瑞跟西苑走得近,偶尔听人说起,只不过是该商社不知从哪里得了秘法,专造这些所谓的西洋货。

  为何敢叫西洋货,据说作坊工厂所在的地方叫西洋岛。

  左边这间是专卖北方药材和特产。

首节 上一节 192/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