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109节

  “老夫倒是听说,去年腊月新郑高府,热闹非凡,无数名士大儒,从各地涌去。河南自巡抚以下,大多数官员,都去高府拜寿。

  致仕闲员,威势远胜阁老啊。”

  徐阶淡淡一笑,“老夫入仕四十年,而今已然风烛残年,不复当年之志,只求安享晚年,子孙自有子孙福。”

  听到徐阶含蓄地说出心中所言,严讷心里叹了一口气。

  当年意气奋发,指点江山的徐阁老也要急流勇退了!

  绕了一圈,严讷终于绕到正题上,“两广巨寇曾一本、材道乾,在安南休养生息后,复为海寇入广东袭扰,惠州贼酋乌七麻,复起响应,广东事急。

  西苑大发雷霆,发下旨意,广东布政司、指挥使、海防副使等臣皆被问罪,最后定下广西巡抚殷正茂兼抚广东,调福建水师驰援,调福建总兵陈大成、江西都司吴惟忠等领军入粤,怒火才略息。

  只是严旨屡下,兵部吃不住了啊。”

  徐阶不动声色。

  兵部当然吃不住了。

  皇上和太孙什么意思,他徐阁老早就心知肚明,只是现在他已经登顶文臣之极,心怀急流勇退的心思后,就不再积极勇进了。

  严讷看着徐阶的脸色,狐疑地问道:“西苑以江摩岩(江东)为兵部尚书,他一旬病五天,兵部之事,积累沉疴,是不是为的就是这一天?”

  徐阶瞥了他一眼,仰首笑了笑,“养斋公,皇上的手段,你我不是没见识过。太孙殿下的手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江摩岩坐在兵部尚书任上,比谁都稳当。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养斋公,现在不是谁都能坐的。杨博要不是老夫和高新郑力保,加上皇上心念其功劳,说不好就跟杨选一起,往西市口走一趟。”

  严讷眼睛一亮:“少湖公,严某还想着上疏,以江摩岩病弱为由,朝议公推一位兵部尚书。”

  徐阶嘴角闪过几许冷笑,“养斋公,你有中意的人,尽管推上去。”

  严讷试探道:“我等还打算推举张叔大,出掌兵部。”

  徐阶脸色骤然变冷,“养斋公,你这是何意?想绝老夫衣钵吗?”

  严讷连忙解释道:“少湖公,何出此意?”

  “养斋公,何必在这里装糊涂呢?西苑里什么意思,你我心知肚明,你的子侄门生怎么不举荐,偏偏举荐叔大?”

  “叔大贤侄不仅是太子侍讲,还是太孙侍讲,两代储君面前,都有体面,不举荐他举荐谁?”

  徐阶冷笑一声,“那好,今天老夫就给西苑递牌子,亲自去西苑说兵部之事,请养斋公以阁老之尊,兼管兵部。”

  严讷吓了一跳,讪讪地说道:“少湖公休怒!老夫只是说一说而已。”

  徐阶皮笑肉不笑地答道:“老夫也只是说一说。”

  两只老狐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阁房里寂静了几十息,严讷终于又开口了。

  “元辅,此事总得有个说法章程吧。”

  “是得有个说法章程。老夫管着兵部,这几日冥思苦想,准备给西苑上折子。”

  严讷心头一跳,“元辅,于少保、商文毅公能名臣,呕心沥血,才有兵部之权柄,来之不易啊!”

  徐阶盯着严讷,徐徐问道:“养斋公,你我之今日,就来之容易吗?”

  严讷一愣,默然许久,最后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徐阶看他如此模样,心里有数,继续说道:“老夫上折子,肯定是要诸位同僚副署。袁元峰(袁炜)告老还乡的折子,西苑批了。

  剩下的袁天官,他肯定会副署。李石麓不用说。严阁老,你愿不愿副署啊?”

  严讷迟疑不决。

  徐阶冷笑一声,缓缓地说道:“养斋公,你副署或不副署,都不影响大局。但是你不副署,西苑会记在心里的。”

  被西苑那对祖孙俩惦记上,不仅自己彻底完蛋,子孙三代都得歇菜,严讷想到这里,心里不由打了个寒颤。

  是啊,自己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啊,何必呢!

  时势造英雄,就算自己想做于少保、商文毅公,可惜西苑里住的不是英宗、代宗和宪宗。

  默然了一会,严讷萎然说道:“少湖公,老夫副署就是。”

  第二天,徐阶领衔,严讷、郭朴、李春芳全体阁老副署,上疏嘉靖帝,说两广兵事不断,临机突变,兵部困于牍案,应对不及,祸及地方百姓.

  嘉靖帝随即下诏,改京营戎政督办处为戎政督办处,除京营和九边戎政之外,大明其余水陆边疆寇边兵事,以及贼寇作乱,需要兴兵讨伐事宜,皆奏报于督办处,其余凡有军务奏折者,也令具副本关会督办处。

  督办处面君承旨,以督办处名义发出寄信谕旨,直诣地方督抚、总兵、都司、指挥使,遵行不误,违者以抗旨论处。

  诏以朱希孝为总理督办戎政,总领戎政督办处。

  以太孙为襄理督办戎政,以江东、胡宪宗、刘涛、谭纶为协理督办戎政,以郑洛、徐渭、吴兑、李贽为督办处戎政会办。

  同时在西苑西安门附近拨瓦屋十五间,迁戎政督办处与此,保留训练厅、军械厅、司务厅和海军局,改参事房为军令厅,扩设陆军局

  朝堂哗然!

  东宫文华殿,由于群臣接连上奏,嘉靖帝下诏,东宫恢复侍讲。

  今日是陈以勤侍讲,只是太子朱载坖时不时打哈欠。

  陈以勤一转身,他就打哈欠,打得哈欠连天。

  陈以勤无可奈何,只能苦笑。

  殿下自从成为太子后,已经放飞自我,再也管不住了。

  另一位东宫侍讲殷士儋急匆匆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邸报,径直来到朱载坖跟前,先行了礼。

  指着上面的明发诏书,气愤地对朱载坖说道:“殿下,这是乱命,太子当上疏驳斥!”

  朱载坖接过来一看,正是嘉靖帝改制督办处的明发诏书。

  看完以后,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幽幽地说道:“西苑虽好,哪有紫禁城住着舒服啊!”

  陈以勤和殷士儋对视一眼,不明就里。

第140章 太仆寺济南站起火了

  张居正坐在前往济南府的轿子里。

  轿子是卢成驹从济南府带来的,八人大轿,八尺长,六尺宽,比普通轿子要长宽一些,坐着特别舒服。

  还专门配了一班轿夫,据说是曲阜孔府世代相传的轿夫。一班三十二人,八人一组,半个时辰换一轮。

  走起路来快捷如飞,平稳不晃。

  轮换时也非常有技巧,两人一换,坐在里面的人根本没感觉,轿夫就换完了。

  张居正坐了一天,觉得非常舒服,也就笑纳了。

  此时的他正在翻阅着北京急递过来的邸报,上面有明发的诏书,以广东海贼处理不力为由,然后遍数北虏、东鞑以及海贼寇边扰境,兵部和地方处理不及,然后皇上改京营戎政督办处为戎政督办处,临机应变,直接处理兵事。

  张居正看到关键的一句,“督办处面君承旨,以督办处名义发出寄信谕旨,直诣地方督抚、总兵、都司、指挥使,遵行不误,违者以抗旨论处。”

  内阁有起草诏书、敕命的权利,那必须奉批红行事。

  没有司礼监的批红,内阁无权给六部和地方下达命令。

  现在督办处可以奉圣谕,直接以督办处的名义发寄信谕旨,直诣地方军政官员。

  遵行不误,违者以抗旨论处。

  总兵、都司、指挥使等武将肯定没有勇气违旨。但是督抚就不好说了,他们有底气封驳“乱命”。

  可是张居正数了数,大明督抚中宣大总督是胡宗宪,蓟辽总督是谭纶,宁夏、甘肃总督是王崇古,陕西总督是霍冀,广西兼广东巡抚是殷正茂,江西巡抚是王一鹗,福建、浙江巡抚是曹邦辅,山东巡抚是自己。

  一水的太孙党。

  督办处名义上是朱希忠掌纛,但大家心知肚明,是太孙管事。那么督办处发出来的廷寄上谕,大家肯定会遵循的。

  久而久之,督办处发廷寄上谕,就成了定制。

  所以邸报上除了这道明发诏书,其余的都是弹劾奏章,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排着队上弹劾奏章,说这是乱命。

  估计等段时间,该地方布政使、按察使和致仕高官们上弹劾奏章。

  有用吗?

  张居正冷笑一声,有什么用?

  你们上什么奏章,有本事不惧廷杖,去午门叩阙哭谏。

  或者学海瑞先买口棺材放在家里,直接死谏。

  你们这样不痛不痒地上弹劾奏章,皇上都不装了,直接发在邸报上,你们爱咋咋地!

  为什么皇上这么硬气?

  因为内阁也同意了,还是首辅徐阁老带着诸位阁老联署上疏,陈述边务兵事诡秘多变,兵部和内阁难以临机应对,出了不少篓子,甚至还举出了东南倭患、庚戌之变和癸亥之变,应变不及,酿成大祸。

  恳请皇上行万全之法。

  于是皇上就行了戎政督办处这么个万全之法。

  皇上和内阁达成了默契,反对声再汹涌喧嚣,也于事无济。

  老师,应该跟皇上和太孙达成了某种协议,谋到了身后事的保证。

  张居正放下邸报,长舒了一口气。

  督办处,统筹局,这是皇上留给太孙殿下的尚方宝剑。

  皇上想隔代传位给太孙殿下,但是碍于礼法国制,中间还有太子。皇位必须由太子传给太孙,只是太子平庸,太容易听人劝。

  于是皇上深谋远虑,给太孙留下督办处和统筹局以为依仗。

  老师也看透了这一点,大家很默契地达成了协议。

  朝堂局势已经稳定,只是自己的马政革新,看样子不会那么顺利。

  张居正从脚下的柜子里拿出一个扁平盒子,打开,里面有十张汇票。

  汇金银行济南分行颂发的汇票,可在汇金银行遍及十三省,以及上海、宁波、大同等海陆关口重镇的分行,见票即兑,换成金花银。

  每张一千两银子的面额,总共一万两。

  是太仆寺派驻山东的寺丞卢成驹那一晚拜访自己时,呈上的见面礼。

  这些贪官污吏,接受新事物倒是蛮快的。

  汇金银行的汇票才出现一两年,这些家伙就兴行起来了。

  关键是方便,袖子里一藏,谁也不知道多少两银子。

首节 上一节 109/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