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3节

  继续用杀伐手段,反而会造成混乱,导致革新进展不下去。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杀人。

  “解缙的事情也算是一次教训,不要轻易的对某些人寄予厚望。”

  “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想培养人,就多培养几个,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顶替。”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个人才就不错,咱觉得都有宰辅之能。”

  换成别人,听到这话估计都要吓尿了。

  作为臣子,你举荐的十来个人都有宰辅之才。

  还都弄进了内阁当行走,你想干啥?

  但陈景恪却丝毫不担心,反而笑道:

  “您说的杨荣、韩克忠他们吧?确实都是大才。

  “这两年就会陆续外放去地方锻炼,希望他们能对得起朝廷的期望,干出成绩。”

  老朱提醒道:“记住解缙的教训,就算再器重他们,也要多留几个心眼。”

  朱雄英和陈景恪点一起点头道:

  “是,我们记下了。”

  接着老朱又问起了人权部的事情:

  “听说很多人都对人权部有意见,需不需要咱帮你们一把?”

  朱雄英连忙说道:“别,这点小事儿要是都摆不平,我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而且景恪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然后他将两人借助大分封,劳动力不足的机会,组建人权部的计划说了一遍。

  老朱思索片刻,说道:“办法是好办法,但不会那么顺利的,必然会有人做手脚。”

  朱雄英眼神里闪过一抹冷意,道:

  “我已经将贾思义召回京,由他亲自负责监察此事。”

  “为了大局着想,我自登基以来从未轻易杀过人,以至于有些人忘了我是您的孙子。”

  “正好借此机会杀伤一批,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

  陈景恪说道:“其实现在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历史交给大明的任务。”

  “之前我常说,大明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也是源于此。”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还是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开启这个大变局?”

  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就是大变局啊。

  后来察觉到貌似不对,这个变局来的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大啊。

  然后一个疑惑就产生了,陈景恪是怎么得知大变局到来的?

  当时他认为,陈景恪是特别自信想要亲自开启一个大时代,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可是后来随着唯物论的出现,尤其是大同思想的定稿,他发现不对。

  按照陈景恪自己的理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这个大时代就不应该由他个人来开启。

  而是天下人共同开启的。

  可是不由他开启,他又是如何判断出大时代到来的?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陈景恪,而是试图自己分析。

  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

  今天陈景恪重提大变局,他就顺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可没这个能力开启一个大时代。”

  “历史是由万民创造的,我们最多就是在关键节点推一把。”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推导出来的。”

  老朱坐直身子,说道:“和咱说说,你是怎么推导的。”

  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好奇,这个问题之前确实忽视了。

  他倒是想听听,陈景恪是怎么推导的。

  换成以前,陈景恪需要思考、斟酌语言,才能进行回答。

  这次他只是略微沉吟,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夏商周是华夏文明的探索期和奠基期,他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

  “夏政忠,忠之弊野;商政敬,敬之弊鬼;周政文,文之弊薄。”

  这里的忠,指的是朴素、简单。

  夏朝政治朴素无华,缺点是制度不健全有些不讲规矩。

  商朝重视祭祀以威服人,缺点是过于重视鬼神而轻视了人,以鬼神事迷惑欺诈百姓的事情也多。

  周朝注重礼法,但繁文缛节带来太多不便,且缺少人情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夏商周开启了华夏文明,并且在思想上完成了高度统一。”

  “这为秦朝地理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汉是对夏商周的总结与再发展,他们奠定了华夏接下来两千年的制度模式。”

  “但有些遗留问题,秦汉依然未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贵族政治。”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始皇帝也有过退功臣的举动。”

  朱雄英恍然大悟,插话道:“读史的时候我就在疑惑,秦灭六国时的那些军功贵族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他们没有站出来守护秦朝?”

  “好像除了章邯、王离,就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都说的通了。”

  “始皇帝怕军功贵族掣肘皇权,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这些军功贵族自然心怀怨愤,再加上秦二世胡作非为,他们就坐视秦朝覆灭。”

  朱元璋补充道:“早就离开权力中心的他们,就算想站出来保护秦朝,也没用了。”

  “哎,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谁对朝廷最忠心?肯定是军功勋贵啊。”

  “国家才刚刚建立,民心尚未归附,正需要勋贵们帮忙稳固统治。”

  “他早早的就把勋贵罢黜,别人一造反,可不就没人站出来帮忙了吗。”

  陈景恪心里别提多怪异了,你老朱比始皇帝也好不到哪去。

  最后让朱老四捡了个便宜。

  不过还好,肉最后还是烂在朱家锅里了,没有改朝换代。

  “秦朝灭亡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夏商周两千历史形成的惯性。”

  “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权势,但人心犹在。”

  “等秦朝露出破绽,六国贵族迅速崛起分而食之。”

  “汉朝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承认了贵族群体的存在,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效的安抚了旧贵族群体。”

  “而且还重用军功集团,西汉军功集团掌权七十余年,直到景帝武帝时期才结束。”

  “也正是因为核心框架的牢固,汉朝经历了几次大动荡,都坚持了下来。”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大汉民心归附,才有了后续汉武帝故事,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国祚。”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旧贵族也会把旧的风气带入新朝,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勋贵集团在前期确实能帮助国家稳固国祚,可到了中后期就会掣肘皇权。”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截断上升渠道,最终形成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生而富贵,他们认为自己在血统、人格上都是高贵的,和普通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如果在那个时候,想要推行人权思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毁灭性打击。”

  “就算当时的朝廷采用分封制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百姓和他们人格平等。”

  “这是根本认知问题。”

  “隋唐两朝都在致力于解决士族门阀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门阀的时代被终结。”

  “宋朝算是平民时代的开端。”

  “虽然我经常贬低宋朝,但也要承认,在文化制度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制度上,他们很好的收拾了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

  “文化上,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全面普及了教育制度,使平民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完善了科举制度,使更多普通人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社会、经济、生产力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解决五代十国武人乱政的问题,对军方过于打压。”

  “最终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首节 上一节 903/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