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96节

  林浩调任抚慰部,担任总抚慰大使。

  李景隆担任兵部左侍郎,主持兵部工作。

  仅仅大都督府和兵部,就有十一位主官进行了交替。

  但这还不算结束,新官上任难免会提拔一些自己器重的人上来。

  最终会有多少人被替换,还是未知。

  除了总部,地方各军也进行了大调整。

  比如南洋大将军郭英,因旧伤复发选择退居二线。

  他自感时日无多,加之长子郭镇能力平庸,就选择了分封。

  他这一系的位置就让出来了。

  刘楚才被调去担任了南洋舰队大将军,东海大将军被调任北海大将军。

  大明四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洋、西洋。

  其中南洋舰队实力最强,北海其次,西洋再次,被夹在南北之间的东海舰队实力最弱。

  所以这次调动,对他们来说都属于高升。

  而他们调动后空出来的那些职务,则由新提拔的人才担任。

  说白了,朝廷就是要通过这种频繁的换家,削弱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而且,每个将领的风格不一样,作战思路也不同。

  各军互换将领,也可以起到技术交流的效果。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腐的作用。

  当然,这种高层互换,是很影响战斗力的。

  将领和士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在战时这么干就是大忌,可现在不是战时,这么做的不良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除了军方,民政系统也进行了一轮更换。

  大明建国初期,文武之间相互转换是很正常的,不少武将后来转成了民政官。

  这其实不符合大明文武分治的政策。

  原则上,军官转民政官,只能往捕快、游檄、求盗这一类转。

  是不允许转成主要行政官吏的。

  这么做,也是为了防范军方做大。

  现在大批武勋转成的民政官被封走,他们空出来的位置,就顺势由专门的民政官来接替。

  既完成了权力交替,也解决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相对于军队的调整,民政系统的调整要更加复杂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更多。

  本来陈景恪是懒得过问的。

  朱雄英当了五年皇帝,再加上之前的密奏制度,也是培养了不少心腹的。

  这一次正好将他提拔的那一拨人才,给提拔上来。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事情他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求到了他的头上。

  关系一般的直接回拒就可以了,可很多熟识的,比如算学圈子出来的,他就不能这么生硬拒绝了。

  为了安抚这些人,他可没少头疼。

  还好,朱雄英其实也更喜欢偏理科的人才。

  他用人的时候会将懂不懂理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

  倒不是对纯文科生有什么偏见,而是实践证明,学习理科的更注重实际,更看重数据。

  做事情也更讲究成法。

  基层工作,就需要这样的踏实的官吏。

  尤其是大明正处在变革时期,也确实需要大量懂数据的人才。

  所以,朱雄英提拔官吏的时候,也顺带考虑到了算学圈子。

  其中不少人在这次调动中,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

  算是意外的帮了陈景恪一把。

  虽然真正的理科还没有完全推广开,但朝廷选人的倾向,已经影响到了读书人。

  再也没有人反对算学,而是主动去学习。

  讨论算学也不再被视为上不得台面,相反算学好的也同样会被大家追捧。

  民间文会上,也会添加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

  对陈景恪来说这也是意外之喜,为以后推广理科消除了许多障碍。

  说白了,一切都是利益的选择。

  言归正传。

  有人来找他活动位置,这陈景恪一点都不意外。

  让他没想到的是,就连解缙都找人来游说他了。

  而且他找的说客还不是别人,正是方孝孺。

  这让陈景恪非常惊讶,不解的道:“这时候回来,缙绅到底在想什么?”

  南洋那边的学政工作,还没有完全走入正轨。

  新的藩属国又即将册封,正是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主持大局。

  他这时候要求回来,那就是不顾大局。

  别说什么,为啥非要我顾全大局云云。

  如果他是普通人,说这话谁也不能指摘什么。

  南洋总督学可是一等一的高官,而且搞学政最容易获得名声。

  这是妥妥的名垂青史的工作。

  如果这还不满足,那也太贪得无厌了。

  就算想当更大的官,那也得顾全好大局,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不顾大局一门心思往上爬,这种人能让他进中枢?

  方孝孺苦笑不已,他就知道这不是啥好活,换成谁恐怕都会生气。

  但作为至交好友,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找了过来:

  “他倒不是想当大官,而是想进学宫。”

  “你应该知道,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能进入学宫是多大的痛苦。”

  “他在南洋,只能通过报纸和书信,了解一些片面信息。”

  “心中积累了无数念头,迫不及待想要表达。”

  “他早就想回来了,甚至辞官都要回来。”

  “只是顾虑三皇的知遇之恩,加之与你的情分,才按捺住了这个念头。”

  “这次也是得知官场大调动,才厚着脸皮让我来找你。”

  陈景恪脸色好看了不少,比起贪恋权势,这个理由要容易接受一些。

  但他依然很是不满。

  还是那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说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

  解缙处在那个位置上,就有义务和责任,将这项工作做好。

  现在工作没完成就为了私人爱好撂挑子,同样不可原谅。

  但是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他控制住情绪,说道:

  “他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

  “马上又会有一批诸侯国建成,正需要他效力……”

  “你告诉他,一年,一年后将他调回京师。”

  方孝孺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有的只是无奈。

  他了解陈景恪,如果继续劝说,不允许回来,那就说明依然会重用。

  如现在这般,其实就是放弃培养解缙了。

  对此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劝?劝谁?怎么劝?

  劝解缙?当初就劝过了,要是有用他就不来了。

  劝陈景恪?算了吧。

  不会真以为他心善,就当没有原则的好人吧?

  很多时候,陈景恪也是认死理的。

  否则,福清公主处死那个管家的时候,圣皇他们也不会如此担忧了。

  既然劝不动,何必强求。

  都是成年人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事实上也确实他所想,陈景恪不打算扶持解缙了。

  原本他已经把路给解缙安排好了。

  现在的国子祭酒年迈,再有三年就到了荣退的年龄。

首节 上一节 896/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