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3节

  一旁的曹端关切的问道:“先生,怎么了?”

  马子才忽然悲戚道:“理学……复兴无望矣。”

  曹端大惊,即便是被朝廷打压,老师都始终充满信心。

  认为只要德和理还在,理学终究会大兴的。

  这其实是化用了朱熹的话。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能看的出南宋国祚不长了。

  与别人忧心忡忡不同,朱熹却毫不担心。

  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低谷罢了,只要德和理还在,终有复兴的那一天。

  马子才作为理学大家,自然也对理学充满了信心。

  虽然朝廷现在不喜理学,可最终还是要回归理学的。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它优秀。

  事实上曹端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是有名的神童,三岁能识字,五岁能书。

  十五岁深入民间体会生活,十七岁就遍阅群经。

  十八岁被父亲送到宜阳,跟随大儒马子才学习。

  二十岁就提出了‘理驭气’的思想,成为公认的理学未来领袖。

  事实上,前世他也没有愧对大家的期望。

  是“公生明、廉生威”学说的创始人。

  明初最早研究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

  为推动“程朱理学”成为明清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决定性作用。

  被尊为“明初理学之冠”。

  以“倡明绝学”的功绩,被朝廷下旨从祀孔庙。

  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已然一副大家模样。

  他也同样对理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陈景恪要发表自己的学说,他并未如别人那般如临大敌,反而非常高兴。

  “若吾辈能从学说上折服安平侯,理学自能大兴。”

  所以,他将这视作一次机会。

  《大同世界》出版,他自然也抢了一本回来,准备陪着先生马子才一起观看。

  互相讨论互相印证,找到驳斥的办法。

  可马子才的反应,却让他满腹疑惑。

  书上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让一向信心满满的先生,如此的绝望?

  但马子才却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不停地流泪。

  曹端无奈,只能自己去拿桌子上的书,想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

  然而,马子才的手,却牢牢的抓着书,不愿意松开。

  眼神里甚至出现了一丝哀求,似乎在求他不要看。

  这让曹端更加不解,但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先生放心,我只是看看,不会有事的。”

  马子才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学生,只能无奈的松开了手。

  曹端取过书,开始从头翻看。

  第一篇在报纸上看过了,只是一翻而过。

  第二篇立意很宏大,希望他后面的内容,能支撑得起这个立意。

  第三篇……越看他的表情就越凝重,最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终于知道,先生为何忽生悲戚之意。

  因为华夏文明坚持了几千年的法礼基础被动摇了。

  忽然……人权的二象性?

  他陷入了震惊和狂喜。

  陈景恪并未否定血统赋权,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出了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里强调了‘天’,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也都在强调天的意志。

  那么大家‘头顶’的天,是不是同一片‘天’呢?

  从陈景恪强调二象性,就可以看出,他说的‘天’也是华夏文明所说的‘天’。

  既然大家头顶的是同一片‘天’,那这篇文章就不是对传统法礼的动摇,而是拓展。

  从单一的血统赋权,变成了天赋和血赋兼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拓展,儒家和理学自然也能受益。

  他甚至已经有了许多想法。

  只是时间太短,这些想法还都很零碎,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

  马子才一直在关注弟子的表情,见他陷入沉默,不禁非常担忧。

  怕他和自己一样被打击到。

  不过很快曹端就变得兴奋起来,显然并没有被打击到。

  然而,这更让他担心了。

  这弟子不会被文章洗脑,要改换门庭吧?

  曹端不知道老师的想法,还以为他担心自己受打击,安慰道:

  “先生无需担忧,我无碍的。”

  马子才迟疑的道:“正夫,你似乎并不担心?”

  曹端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华夏数千年来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学尊奉的天。”

  马子才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转忧为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涂了……”

  然后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过为师矣。”

  曹端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学生要和您学的还有很多。”

  之后师徒俩就开始仔细研究起人权篇,并探讨在理学中的应用。

  越讨论,就越是兴奋。

  马子才也逐渐恢复了理智,并且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这天不变,我理学就不会没落。”

  然后他又赞叹道:“安平侯真乃生而知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这算是对人才学的最高评价了。

  就连曹端这样的神童,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天赋奇才之类的。

  曹端亦敬佩的道:“安平侯所学,吾不及也。”

  “先生,我准备去一趟洛阳,当面向其求教。”

  马子才并未拒绝,反而非常支持:

  “人权篇一出,理学被压已是必然,我们也无需做垂死挣扎。”

  “好好学习他的优点,改良我理学思想,为未来争取机会方为上策。”

  “听闻安平侯为人宽容大度无私,你诚心去求教,他必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道:“我老了,不良于行,否则定然会同你一起去求教。”

  曹端并不是书呆子,真正的大学问家,也没谁是书呆子。

  他对人性是非常了解的。

  所以知道自家老师是放不下面子。

  一来是老前辈的面子;二来是怕同道说他叛变。

  最致命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很可能会导致晚节不保。

  曹端倒也没有因此就鄙视自家老师,反而非常理解他的顾虑。

  毕竟年龄确实大了,没有折腾的余地了。

  如果他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等学有所成回来改良理学,那就是一段佳话。

  可要是学上一年半载人就没了,就真的解释不清了。

  铁定会被认为晚节不保。

  自己年轻名声没那么大,关注的人也就没那么多。

  向对手低头去求学,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算被人误会非议,将来也有洗清的机会。

  更何况,就算是改换门庭又如何?

  年轻人学问不牢固,被别的学说吸引,实在太正常了。

  别人看不过眼,最多也就是说他误入歧途。

  等他做出一番成绩,误入歧途就会变成弃暗投明。

  说白了,年轻人相对来说包袱小,容错率高。

首节 上一节 793/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