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2节

  “景恪,先给汤和诊治一番。”

  陈景恪不顾汤和反对,为他做了一番诊治,确实是伤寒没有太大问题。

  “但你阴虚阳盛,虚火内炽……还需好生调理才好。”

  然后还给他开了一副药。

  汤和可不敢和陈景恪倔,道谢过后小心的将药方收起。

  见他无事,老朱也放下心来。

  没有直接回答汤和的提问,而是从回头从桌案上拿起一沓文件,分别递给几人。

  文件不厚,也就十来页的样子。

  上面详细罗列了从夏商周以来,所有有文字记录的,显著的异常气候。

  几人很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

  这些记录和东南这场台风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继续往下翻看,到了末尾却看到了一段总结。

  气候以约三百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变化,三百年寒冷期,三百年温暖期。

  气候极端异常的时期,是温寒变过度时期。

  所以极端气候过去之后,要么迎来温暖期,气候稳定风调雨顺,王朝盛世到来。

  要么迎来寒冷期,气温偏低,降雨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往往会送走一个时代。

  当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李善长等人是何等的震惊可想而知。

  他们连忙重新翻阅前面的历史记录,心里默默计算时间。

  发现,竟然真的暗合最后的结论。

  虽然周期不是准确的三百年,但大致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敢相信这个记录是真的。

  这时,朱元璋的叹息声传来:

  “很不幸,大明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骨眼上。”

第446章 太子的强硬

  李善长等人面面面相觑,即便老朱亲自开口,他们依然不敢相信。

  实在是此事太过玄乎了。

  关键是,从来都没有人提过。

  现在突然有人说,哪怕部分证据摆在眼前,他们也会怀疑。

  陈景恪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对此他能理解。

  既然老朱决定摊牌,他也没什么顾虑了,主动站出来说道:

  “我知道诸位一时间很难接受此事,但真相就是如此。”

  “在天地面前,人类和夏虫没有区别。”

  邱广安一脸难色:“陈侯,不是我不愿意相信,实在是……”

  陈景恪微笑道:“我知道,换成谁都会如此。”

  李善长深吸口气,稳住心神,说道:

  “上位,请恕臣不敬之罪,可还有别的证据?”

  言外之意就是,仅凭这些证据很难说服人。

  老朱也没有生气,而是说道:“此事乃景恪所发现,让最为了解,就让他为你们解释吧。”

  对此众人都丝毫不觉得意外。

  陈景恪一身所学神秘莫测,当世也只有他能提出这样震惊世人的发现。

  关键是还能说服以固执著称的老朱。

  陈景恪已经不是第一次论证小冰河期的存在了,而且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搜集相关信息。

  此时对这一套论证模式已经娴熟于心,而且证据也更加齐全更有说服力。

  当即,他就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的,为大家讲解了一遍。

  先讲了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差异,从气候到动植物布局等等方面,全方位解释。

  以此让他们了解,什么叫温寒变。

  然后又按照时间线,将从夏商周时期到目前的气候、动植物分布记录,全部罗列出来。

  证据可以说非常详实了。

  甚至具体到了,某一条证据来自某本书某一篇记录。

  不只是用嘴说,他还找来纸笔,划出了一条曲线。

  用曲线直观的展现了气候变化规律。

  等曲线到达大明时间节点的时候,正好处在温度下降的大滑坡上。

  “大约五十年后,气候将进入温寒变交替时期,极端气候会频繁发生。”

  “这个极端气候期将会持续五十年左右。”

  “大约百年后,大明将正式进入寒冷期。”

  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陈景恪讲的很详细,他们终于听懂这个温寒变是怎么回事儿。

  且不论真假……假设是真的。

  最危险的并不是寒冷期,而是冷暖交替时期。

  虽然寒冷期气温偏低,气候灾害频发,但至少还会给人喘气儿的机会。

  而冷暖交替时期,气候灾害已经不是多那么简单了,而是时时发生。

  动辄长达半年乃至数年,是真的连喘气儿的机会都不给。

  而且这样的极端气候将会持续数十年。

  再厚的家底,都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很不巧的是,大明即将进入这个时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按照以往大一统朝代的规律来看,五十年到一百年正好是王朝盛世时期。

  大明是可以熬过这段困难时期的。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最强盛的时期,却要面对这样的灾难……

  而且熬过灾难,面临的不是否极泰来,而是整个大气候环境的恶化。

  那就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恐怕东汉末年的惨剧就要重演。

  但……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

  尽管陈景恪的证据看起来很全面,也很有可信度。

  可这么大的事情,大家又怎么会因为他的一面之词就相信。

  只有经过自己的详细调查,并实地考察,结合种种证据,才能确定真伪。

  当初老朱也是多方求证,才相信了温寒变的事情。

  但很显然,这次留给群臣求证的时间不多了。

  一口气说了将近一个时辰,总算是将温寒变的事情讲清楚。

  末了陈景恪郑重的道:“我知道这么大的事情,诸位谨慎一些是应该的,但东南百姓等不了了。”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尚羲韶忽然问道:“陕北和河套种草植树,不只是为了治黄吧?”

  他是从御史大夫入阁的,日常工作也主要偏向于监察方面。

  是反对陕北和河套种树的主力。

  他也不是完全反对种树,而是认为没必要投入那么大的资源。

  每年几百万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不比在那边种树收益大?

  这也是他对当今朝政最不满的一块。

  别的都好说,哪怕是一些激进政策,至少能看到一些好处。

  唯独在那边种树,他看不懂。

  所以他一直盯着这一块,并收集各种证据,试图证明这么做不合理。

  其中就包括监管这些钱财的流向。

  有多少被侵吞了,有多少落到实处等等。

  朱标之所以留着他,恰恰是要利用这一点。

  那么多钱撒下去,如果监管不严,恐怕没几个能落到实处。

  有他这个内阁学士盯着挑刺,下面的人就不敢贪的太过分。

  听完温寒变理论,他终于明白了朝廷的目的。

  不过他还是需要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才有此一问。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老朱却先一步回道:

首节 上一节 712/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