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1节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一二三品为高级官吏,布政使、六部侍郎、尚书等以上的职务,全都是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担任。

  四五品为中级官吏,中央各衙门的主要负责人,州府的知府、推官等,一般都是这个级别。

  六七八九品就是低级官吏,乡长、县令、下等府的知府等等,都是这个级别。

  上中下之间的门槛很高。

  九品官靠熬资历就有机会成为六品,但没有突出政绩或者贵人相助,绝无可能跨过五品。

  进士比非进士,更容易跨过这道门槛。

  想成为高级官吏更麻烦,不是光有政绩就能办到的。

  目前默认,要么是勋贵有功绩在身,要么是进士出身。

  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的政绩才有可能。

  方广津劝他考进士,显然是寄予厚望的。

  刘伯允心下非常感动,但又有些好笑:

  “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

  “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

  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

  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

  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

  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

  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

  “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

  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

  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

  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

  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

  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

  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

  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

  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

  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

  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

  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

  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

  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

  “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不服气你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

  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

  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

  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

  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

  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

  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

  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首节 上一节 641/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