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78节

  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说道:“卖出去几份了?”

  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您是第一个买的。”

  陈景恪有些疑惑,又问道:“你们出来多久了?”

  那少年回道:“大早上就出来了……”

  洛阳虽是国都,也有穷人的。

  而且作为大城市,穷人穷的更彻底。

  均田制推行以来,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

  只要肯劳作,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

  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穷的荡气回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一份能赚一文钱。

  关键是,可以先拿报纸,卖出去之后再结账。

  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

  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

  毕竟,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三五份,都够一家子三五口吃一顿饭了。

  能卖出去十份,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

  然而,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从早上到现在,也就只有陈景恪买了一份。

  大多数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会问报纸是什么。

  然而这群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哪知道这些。

  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翰林院主办的周报,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什么的。

  听到这里,陈景恪大致已经猜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都在哪里卖的?”

  那少年说道:“人多的地方啊,集市、做工的地方……都去了。”

  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

  集市虽然人多,可大多都是小市民,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大多都是不识字的。

  更不会用一天的薪酬,去买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周报。

  做工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苦力市场,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在这些地方,能卖得出去才见鬼。

  于是就说道:

  “你们选错地方了,报纸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看的懂,你们应该去读书人多的地方。”

  “或者去商人比较多的地方也可以。”

  那少年怯怯的说道:“读书人都是大老爷,我们不敢去。”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但你们是替翰林院卖报纸的啊,他们不敢拿你们怎么样的。”

  “如果有人抢你们的报纸,你们就记住他的模样,然后去找给你们报纸的人就可以了。”

  “他们自然会去找那些读书人的麻烦的。”

  那少年眼睛一亮,犹自不敢相信的道:“真的吗?”

  另外几个卖报的小孩,也都很兴奋的样子。

  陈景恪笑道:“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吆喝的也有问题,应该告诉客户,什么是报纸。”

  然后,他就将报纸的具体含义告诉了几个少年。

  又给他们设计了几句新的广告词。

  比如,面对读书人的时候,就喊:太上皇、皇上、太子殿下亲笔文章……不容错过。

  面对商人的时候,就喊:国家政策、商业信息、物价变动……

  虽然他们并不能完全懂是什么意思,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努力记了下来。

  见他们都记熟,陈景恪就说道:“去吧,在耽误下去,时间就不够了。”

  那少年朝他深深鞠躬:“谢谢郎君,您是个好人。”

  陈景恪笑着挥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这个机灵的少年,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他并没有询问对方的名字,也没有扮演老爷爷给予对方什么大机缘。

  揠苗助长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给他一点帮助,让他赚取能力范围内的钱,已经足够了。

  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早晚还有再见之日。

  而且不要觉得卖报就没有前途,等大明周报的名声打出去,会有人主动在大街上等候他们。

  一天卖个几十份不成问题。

  那就是几十文钱的利润,比好几个苦力一天赚的钱都多。

  而且卖报纸,本身也算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真有心,慢慢学着识字,比普通人更容易出头。

  等小朋友们都消失在视线里,陈景恪打开报纸看了起来。

  版面、内容之类的全都没有变化,和上次见到的一模一样。

  区别是,纸的质量差了很多,摸上去明显更加粗糙。

  当然,变差也只是相对的。

  用这玩意儿糊墙啥的,完全没有啥问题。

  报纸糊墙,也是曾经好几代人的记忆啊。

  油墨也少了清香,变成了单纯的油墨味道,显然也换成了最普通的那种。

  但并不影响阅读。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报纸啊。

  且说那几个少年,心怀忐忑的来到一处读书人聚集之地,大着胆子吆喝了几声。

  本来那些读书人还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吵。

  等听清楚周报是什么东西,而且上面竟然有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文章,当即就有人过来购买。

  十一文钱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钱。

  了解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想法,有利于科举和将来从政啊。

  必须要买。

  拿到手之后,发现内容竟然如此丰富,就更觉得物超所值了。

  毕竟,平时买一本书需要几十上百文,大部头的书甚至要几贯,几十几百贯的都有。

  这份报纸的内容,比得上好几本书了。

  书上字体一般比较大,一页纸没几个字。报纸采用的是蝇头小字,排版也较为紧凑。

  故而内容十足。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报纸真的是物美价廉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内容如何。

  很多人也在怀疑,内容到底值不值得花这十一文钱。

  虽然这点钱不算什么,可谁也不想当冤大头不是。

  如果关系好,他们可以去买报纸的人那里去蹭,可不熟悉就拉不下那个脸了。

  总不能过去说,借我看看如何?

  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就听那些少年喊:先看后买。

  竟然可以先看后买?

  这下很多还在犹豫的人,立即就围了过来,要了一份就在旁边观看起来。

  他们倒是不敢拿了就跑,毕竟这周围都是读书人,要是干了这种事儿丢人就丢大了。

  关键,这些报童表面看都是翰林院雇佣的,谁也不清楚到底是哪种雇佣关系。

  不敢随便欺负这些小孩。

  报纸的排版还是有些陌生的,他们熟悉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开头在哪。

  然后就发现,第一篇文章竟然真是太上皇写的。

  皇上、太子的文章都有。

  后面很多文章,都是朝中大佬编撰。

  陈景恪、李善长、邱广安等等,都有文章在上面。

  内容也非常多样化,有讲吏治的,有讲治民的,有讲新政的,有讲学术的。

  其中李善长讲的就是法治思想。

  蓝玉竟然也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文明治军的。

  看到这里,大家基本确信,这份报纸有用,非常有用。

  当下也不再犹豫,很多人都买了一份。

  很快,这几名报童的报纸就全卖光了,还有不少后来听到消息的,因为没买到扼腕叹息。

首节 上一节 578/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