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24节
作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许柴佬自然难受。
现在他越来越痛恨自己的软弱。
也让他认识到,改革建立新秩序,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
否则最终也不过是害人害己。
屠杀终于结束,码头的地面、海面全都是尸体,血浆有半尺厚。
更多的血液流入大海,海水都为之变了颜色,周围数十里都能闻到血腥味儿。
无数的海洋生物汇聚而来,争相啄食。
这一幕太过震撼人心,以至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淡马锡人都不吃海港周围的任何渔获。
并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不得在海港周围搞渔业捕捞。
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生态,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接着朱樉下令,在淡马锡最显眼处将所有的尸体堆积成京观,并竖碑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要让所有路过淡马锡的人,都能一眼见到。”
“以后所有要在这里出仕、经商、定居的人,都要来这里接受洗礼。”
他的命令得到了彻底的执行。
一座巨大的封土堆,被树立在码头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之上。
后来的官吏也确实遵守了他的命令,所有新人来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参观这座京观。
在不久之后,围绕京观闹出了不少神神怪怪的传闻。
为了镇邪,当地人在京观旁边,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
之后邪异之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世人皆以为是妈祖有灵镇压邪祟。
无数人慕名前来参拜,让此地成为了妈祖信仰的圣地之一。
很多富商为了表达虔诚,为这座雕像贴了金身……
至于京观,不知道是谁发起的行动,当地人在上面种植了花草树木。
后来竟然也成了当地的一景。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洛阳城那边。
朱樉出发之后,朱元璋毫无征兆的对外宣布:
怀念凤阳,怀念应天府,想要去那边住一段时间。
没有人觉得不合理,毕竟前者是老家,后者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要是不想那才有问题。
想了那就去呗,反正朱标已经坐稳皇位,天下人也已经适应了新皇统治。
太上皇可有可无无无无无无。
大家已经开始期盼,太上皇不在的日子,简直不敢想有多美。
老牌勋贵们则表现出了不舍,纷纷入宫确认事情的真假。
老朱没有多说,只说想到处走走看看。
事情确认之后,不少人表态,我们要跟随太上皇一起去,保护陛下的安全。
老朱顺水推舟的道:“好呀,咱一个人去还觉得无聊呢,有诸位老弟兄一起,显得热闹。”
“都去都去,大家一起去。”
众人顿时被噎住了,俺们只是客气客气,太上皇您怎么就当真了?
然而话已经出口,想再反悔已经不可能。
接着朱元璋又下旨,点了六十多名勋贵以及五十余名文官陪王伴驾。
除了二十多个赋闲在家的,其余全是各个要职上的大员。
不过有一个人,是自己主动要求去保护老朱的。
那就是汤和。
老朱其实并不想让他就此退休:“标儿才登基不久,朝廷变革不断正需要你辅佐,你怎么能撂挑子呢。”
“不行不行,你老老实实的给咱干着,哪都不能去。”
汤和盘腿往地上一坐:“上位,您说话可不能不算数。”
“去年咱们就说好了,您和娘娘游历天下,我老汤牵马坠蹬护卫左右。”
“您堂堂天子,一言九鼎,怎么能反悔呢。”
“我不管,您要是不让我去,我就坐这不走了。”
朱元璋手拿痒痒挠,指着他无奈的道:“好你个汤和,都学会拿话堵咱了。”
“好好好,既然你放着高官厚禄不要,非要跟着咱这个不中用的老东西,那就一块走吧。”
汤和高兴的一弹腿从地上跳起:“就这么说定了……哎呦,我的腿。”
却原来是太激动,落地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
朱元璋一边让人去喊御医,一边搀住他吐槽道:
“你这老东西真是活该,也不看看多大年纪了,还和小伙子一样蹦蹦跳跳呢。”
“这下扭着了吧,疼死你也不亏。”
等到随行名单公布,就算再蠢的人都知道,太上皇这哪是想故地重游。
分明是在搞退功臣,为新皇彻底掌权做准备啊。
有些人想的更深,这不是简单的退功臣,因为很多勋贵依然担任要职。
比如李善长和徐达,那可是内阁的话事人。
所以,这是一个有选择的退功臣。
再看看这些被带走的人以前的作为,基本都对新政表示过不同看法。
得,这既是退功臣,也是为革新扫除障碍。
对于这种手段,其实大家都能接受。
退功臣是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事情,有些朝代手段比较温和,比如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
有些则比较残暴了,比如西汉的几位皇帝。
朱元璋用这种手段劝退,可以说相当的温和。
温和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要知道,以老朱以前的性格,直接上刀子才是最正常的。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言犹在耳。
即便是被退的那些人,也没几个真的不甘的,而是后怕的直冒冷汗。
都说以史为鉴,没想到不知不觉间,自己就差点成了历史人物。
当下哪还敢废话,赶紧辞掉职务收拾行李,跟着朱元璋一起踏上了去往凤阳的道路。
朱标也没矫情,搞什么依依不舍之类的。
老朱的身体比他还壮实,马娘娘经过这么多年调养,身子骨也还算硬朗。
出行又带着那么多人跟着,实在没什么好担心的。
例行将二老送走之后,他立即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空出来的职务,全部用自己人填满,非但没有影响朝廷运转,效率还提高了好几倍。
接着就和陈景恪商量起淡马锡之事。
许柴佬是定然不能继续留任了,那么就需要选拔一位新的总督。
陈景恪说道:“淡马锡是商业之城,新任总督最好懂经济。”
朱雄英:“它还负责协调南洋诸国的关系,最好要懂外交。”
陈景恪:“还肩负着教化蛮夷,宣扬华夏文化的重任,所以最好要有一定学识。”
朱雄英:“还要拥有强硬的态度,不惧怕任何威胁。”
“……”
朱标听的头大无比:“是不是还要懂军事?”
两人一起点头:“最好懂一点。”
朱标没好气的道:“闭嘴吧,你们以为这种人才是地里的萝卜,随便拔啊。”
陈景恪自然知道,符合标准的人选不多。
人才,已经成为大明发展的最大短板。
老派官僚倒是很多,缺的是改革良将。
之前朱标倒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对整个大明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大明需要一个专门培养新式官吏的地方啊,否则将会一直受制于人才短缺。”
朱标深以为然的说道:“所以特区必须尽快建立起来,在那里进行新式人才培训。”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如果这次淡马锡能建好,也可以建一个人才培训基地。”
朱标有些头疼的道:“说来说去还是人才,淡马锡经不起折腾了,这一次必须要任命合适的总督。”
“可是,这样的人才上哪去找啊。”
陈景恪也很无奈,别的事情他都可以想想办法,唯有此事他也束手无策。
朱雄英犹豫了一下,说道:“我那边倒是有一个人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朱标眉头一挑,说道:“哦,什么人?”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