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2节
找不到你本人,还不能去你的书院?
把你书院大门上的匾额摘了,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气。
然后他们就发现,这个匾额还摘不得。
因为那踏酿的是老朱的亲自题字。
老朱的凶名自不用多说,现在别说摘匾额,连找书院麻烦都不敢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也只能在口头上对方孝孺进行打击。
很多人开始写文章进行指指点点,比如把他之前的文章拿出来进行批判。
还有就是《辽东书》,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
这种道德败坏的人,怎么配写史书?
作为一部正史,朝廷自然是很重视《辽东书》的。
毕竟,这是华夏大融合的一次尝试,其经验对朝廷非常的重要。
如果这一次能成功,那以后大可以用相似的手法,来为大融合创造理论基础。
正因为重视,朝廷更不希望这部书出问题。
为了防止里面有什么违禁的内容,必须要让人进行全方位审核。
这个工作自然落在了翰林院的头上。
而翰林院最多的就是儒生。
他们可不管朝廷的什么计划,对这部史书展开了全方位批判。
什么史料不详,什么杜撰内容过多……最大的问题还是主体思想上。
史书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史官是世袭的,记载内容的真实与否关系着家族荣耀。
要是哪个史官敢胡编乱造,会被整个圈子鄙视,国君也不会用你。
子子孙孙都会背负骂名。
所以,当时的史官记史的标准是真实,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非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胡编乱造。
最著名的莫过于齐国的太史兄弟了,为了一句‘崔杼弑其君’先后赴死。
维护了史官的尊严,同时也维护了家族的荣耀。
等到秦朝大一统之后,史官这个群体被废,史书的编写就变得很私人了。
《史记》、《汉书》都是私人编写,里面难免掺杂了大量的个人喜好。
《史记》是个人特色最鲜明的一部史书。
《汉书》也是私人编写,只是‘主旋律’的气息就比较浓烈了。
但直到这会儿,史书的编写标准依然是尽量符合真实。
后来朝廷也渐渐注意到这一块,开始官方修史。
尤其是为前朝编写史书,成了继任朝代必做的事情。
继任朝代为前朝编写史书,自然会‘有所’删减和侧重。
关键是,史官从世袭变成了临时官僚。
史书编写的好不好,内容真不真都不重要了,皇帝满意才是首要标准。
结果可想而知,真实性方面大打折扣。
方孝孺主持编写的《辽东书》,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
前面说过,内容六分真,三分推测,一分假。
现在这些推测和虚构的内容,自然就成了儒生们攻讦的地方。
而且,方孝孺本身还是个唯物论者。
整本书的风格,基本抛弃了天命观,偏向于人民史观。
比如有天灾了,别的史书会说国主失德。
或者强行和当时发生的某件大事,牵强附会在一起,强行解释称苍天示警。
辽东书就直接说,天灾人祸是正常的,和什么天意没关系。
如果灾害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那是地方豪强掣肘朝廷赈灾,导致受灾严重。
同样的灾害,另外一个君主就做的很好。
可见,天灾虽无法避免,却可以通过有效的赈灾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
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观点上完全是遵照了客观规律去写的。
这种论调,自然不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因此,那群儒生将这部书批判的体无完肤。
总之一句话,方孝孺也配写史?
这么大的事情,朱标岂能不知道,又是气愤又非常无奈。
不过他不是老朱,并未发脾气。
而是下旨将这部辽东书给收了回来,换了一批自己人去审核。
其实到了这一步,他已经知道这本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了。
否则儒生们不会只抓着伪造和主旋律进行抨击。
之所以还让人审查,不过是出于谨慎罢了。
皇帝竟然护着这本书,儒生们对此自然极为不满。
纷纷上奏说有问题,必须重新编写。
方孝孺那个沽名钓誉的家伙,必须打倒狠狠批判,要剥夺他的进士身份和所有荣誉。
对此朱标很是头疼。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却一点都不担心,提议道:
“元史编写的很仓促,其中多有错漏。”
“既然翰林院的官吏,对写史书这么有心得,就让他们重新修缮一下吧。”
朱标一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宣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很仓促的就编写了元史。
向天下人宣告元朝统治的结束,现在天下是我大明的。
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因此,《元史》的质量是非常差的,有必要重新修缮一下。
于是朱标就下旨,翰林院重新修编元史。
并且还暗示,你们不是说辽东书不行吗,那你们自己编一个看看。
别到时候质量还不如辽东书。
这下那群儒生忍不下了,立即接下了这个活儿。
朱标的耳朵根子这才清净下来。
陈景恪的生活再次恢复了平静。
每天上午在家里和方孝孺谈论唯物学,下午去宫里处理一些政务,顺便给大家上上课。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从淡马锡发出送往洛阳。
第339章 挖坑杀人
这天上午,陈景恪正和方孝孺论道,忽然有内侍急匆匆的过来传旨召他进宫。
他的表情立即就凝重下来。
上午是他的个人时间,下午进宫处理政务,这是和朱标他们的默契。
非万不得已,朱标不会召他进宫。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朱标如此着急?
他没敢耽搁,和方孝孺说了一声,就跟随内侍一起去了皇宫。
路上他想问一问内侍发生了何事。
那内侍回道:“奴婢也不知,只知陛下收到了一封密信,就命奴婢前来传召伴读您了。”
密信?
陈景恪追问道:“可知密信是从何处传来?”
内侍赔笑道:“这哪是我能知道的啊……不过陛下看了密信很生气。”
“除了让奴婢来喊您,还去请了太上皇。”
请老朱?
陈景恪的表情就更加凝重了,竟然要把老朱搬出来,这事儿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啊。
道过谢之后,他就不再说什么,一路来到皇宫。
到达乾清宫发现朱元璋已经到了,李善长和徐达二位也在。
见过礼之后,还没等他发问,朱标就把密信递了过来。
陈景恪立即接过翻看,密信是许柴佬和岑信通从淡马锡发来。
这让他心中一突,莫非宗藩计划出问题了?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