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55节

  为了坐实这一点,朱元璋把蒋瓛叫来,让他们将今天早朝发生的事情广而告之。

  重点强调,文官集团借此机会向勋贵集团发难,指责勋贵占有侵占大量土地。

  并以此为借口,阻挠朝廷新政的推行。

  蒋瓛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就去执行了。

  朱雄英也传令给抚慰使和预备役系统,即刻展开宣传工作,向军队和百姓宣讲新政。

  务必让百姓了解新政的真正用意,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将事情处理完,陈景恪好奇的问道:“陛下,您是如何说服勋贵们支持新政的?”

  朱元璋神秘的道:“嘿嘿……你猜。”

  陈景恪:“……”

  不说就不说,谁稀罕一样。

  早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最先得到的消息的,肯定是有钱有势的人家,而这种人家往往都是地主。

  对于阶梯性收税,他们自然是非常反对的,这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

  于是,这些人开始私底下串联,想要反对新政。

  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牵扯到的利益太大,大到了足以让他们不顾风险。

  他们的第一步棋,没什么好说的,舆论。

  利用士绅对基层的影响力,散布相关谣言,妖魔化新政。

  从而鼓动百姓抵抗新政。

  只是还没等他们商量出统一的口径,相关传言已经先一步在洛阳城散布开来。

  朝廷为了限制大户侵吞百姓田产,出台了限制法令。

  官僚们却故意抹黑勋贵,并以此为借口反对新政。

  谣言还强调,勋贵们是支持朝廷新政的,已经表示要将自己多余土地出售。

  对于这个传言的前半部分,百姓们是很相信的。

  朝廷一直在打击大户,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现在出台限制兼并的法令,大家并不觉得奇怪。

  对于官僚反对此事,也在意料之中。

  狗官不都是这样吗,他们要是不反对那才怪。

  但对于勋贵集团支持新政,主动将多余土地售卖,大家是不信的。

  有钱人买地都来不及,怎么会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

  不过眼见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相信。

  双方还因此吵的不可开交。

  当这个传言,传到官僚士绅耳朵里的时候,他们全都麻了。

  他们自然知道这是谁散布出去的消息,只是没想到皇帝的动作竟然这么快。

  这下先机已失,再想左右舆论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大家肯定更愿意相信先听到的传言。

  不过他们也没有就此认输,朝廷的影响力就局限在大城市,广大的乡村还是他们说了算。

  就看谁能鼓动更多百姓了。

  于是,他们纷纷写信给老家的亲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已经针对这一点,提前做出了布局。

  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抚慰使加预备役教化系统代表着什么。

  -----------------

  阶梯性征收田税,可以说是全民关注,就连陈景恪自己家都不例外。

  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全靠行医为生。

  但福清的嫁妆可是有好几处庄园的。

  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

  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又怎么可能不关注。

  陈景恪下班刚进家门,就见福清迎上来,问道:

  “郎君,阶梯性征税是真的吗?我们家也要如此吗?”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更是一视同仁。”

  福清有些着急的道:“这可如何是好,光靠咱们两个的俸禄,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陈景恪说道:“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

  按照阶梯收税,拥有土地超过一千亩,就是纯赔钱。

  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考虑才确定的。

  地主也分等级的,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

  小地主家的土地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

  而且他们在政治方面没有多大的能力,对朝廷危害不大。

  真正能够掣肘朝廷的,是大地主。

  这些人拥有的土地数量,是以顷为单位的,几百顷几千顷几万顷。

  举目望去,数十里数百里都是人家的地。

  大‘清官’徐阶,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就是蚊子腿。

  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

  前世的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

  如果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大地主小地主一起打,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生产力决定了,士绅地主对基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适当的妥协,换取政策的通行和国家的稳定,是值得的。

  所以对待不同的地主,要区别对待。

  允许留下一千亩,是用来安抚小地主的。

  虽然他们依然会感到肉疼,但并不致命,不会跳出来造反。

  然后朝廷集中力量瓦解大地主,削弱他们的力量。

  等大地主被瓦解,百姓见识到商业的利润,开始主动从事商业的时候。

  再提高税率把小地主分拆成富户,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很多政策要一步一步来。

  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

  三代君主接力,很少有完不成的政策,没必要太着急。

  而且古代亩产也就一两石,再除去种子、田税和其他投入,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一千亩地,最后能入库几百石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可对于地主大户来说,也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

  尤其是对陈家这样的顶级权贵家庭,这点产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

  所以福清才会如此着急:“一千亩也不够啊……”

  陈景恪安抚道:“别急,朝廷自然不会不考虑到大家的难处。”

  “虽然收紧了土地政策,却放宽了对商业的管制,以后大家可以从事商业活动赚取钱财。”

  “只不过勋贵官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经商,需要通过别人的手才行。”

  说白了,就是需要白手套。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是源于华夏传统:打压商人阶层。

  如果直接允许权贵官僚经商,那就是变相提高商人的地位,国家会被动走向类似于资本主义的道路。

  最终的结果就是,商人掌控一切。

  商人掌权的害处,这里不多赘述了。

  虽然在事实上,权贵官僚往往会通过白手套经商。

  可有了这层遮羞布在,经商就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行为,是低人一等的。

  这一点在意识形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能影响到思想文化和政策的走向。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又岂能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他就强调,权贵官僚经商必须通过代理人。

  且必须要向朝廷报备,具体从事了哪些行业,便于朝廷监管。

  听完他的解释,福清也知道事情已成定局,但还是有些闷闷不乐:

  “经商哪有买地稳妥啊。”

  连她都认为经商不稳,可想而知其他人会怎么想。

首节 上一节 455/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