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3节

  “你自己还委屈巴巴的,觉得一番心血没得到应得的好处。”

  朱元璋本来还在深思,听到最后一句,连忙争辩道:

  “谁委屈巴巴了,别把咱说的和受气的小媳妇一样。”

  “咱这么做,不也是为了大明的国祚吗。”

  马皇后倒也没有反对,说道:“虽然你的做法有些极端了,但路子是对的,大中央就是历史发展趋势。”

  “而且你之前大权独揽,也为标儿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如果你没有废除丞相,标儿想改革中央机构,必然会遭到群臣的反对。”

  “现在丞相府没了,皇帝大权独揽,标儿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分配权力。”

  “不论他怎么分,群臣都只会支持他,念他的好。”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被妹子你这么一说,咱豁然开朗啊。”

  马皇后笑道:“现在还担心吗?”

  朱元璋大笑道:“不担心了,不担心了,标儿又不傻,该怎么分权他比谁都清楚。”

  然后他脸色一拉:“陈景恪真是太混账了,和咱竟然也不尽不实的,看咱怎么收拾他。”

  马皇后知道他故意转移话题,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那你可要好好收拾他,几天都没来给我请安了,着实可恶。”

  “不过他好像还没有表字吧?过了年就二十一了,也该取表字了。”

  朱元璋怒气冲冲的道:“就用混账给他当表字,让他瞒着咱。”

  马皇后自然不会当真,说道:“这个表字还真得咱们给他取。”

  “他没有老师,陈远夫妻俩的学问不提也罢,长辈里面除了我们俩也就天德有这个资格了。”

  朱元璋嫌弃的道:“就徐天德的学问,连咱一根头发都不如,他能取什么表字。”

  “这事儿只能咱们俩来……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马皇后说道:“这不正和你商量的吗,你有什么想法?”

  朱元璋思索道:“景乃影也,与光明相伴,他的字里当有明字。”

  “恪乃恭谨、恭敬之意,我以为可以取谨字。”

  “希望他以后明礼慎行,你以为如何?”

  马皇后赞道:“明谨,明谨,不错。既有字意,又有寓意。”

  “这个字取的好,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后才反应过来:

  “不对,妹子你变着法的埋汰咱呢。”

  -----------------

  且说朱标返回东宫之后,立即让人将陈景恪叫了过来,屏退左右后说道:

  “爹已经同意强化内阁了。”

  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这……您是如何说服他老人家的?”

  朱标感动的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告诉他太累,想要内阁帮我分担一点任务,他就同意了。”

  陈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说过程,就很识趣的不问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权给内阁就足够了。

  原本朱标询问他,是否需要对中枢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政策的需求。

  他没有回答。

  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老朱不会同意。

  在他想来,给内阁票拟权已经是极限了。

  就这还是看在朱标有高血压的份上,老朱心疼儿子才捏着鼻子同意的。

  还想强化内阁,只能等到他闭眼才有机会。

  哪知道,朱标只是去乾清宫转了一圈,老朱竟然就松口了。

  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是老朱想通了?还是朱标口才好?

  但想来是前者居多,老朱这个人不是用语言能说的动的,只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

  越是如此,陈景恪就越觉得不可思议。

  朱标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道:“别想此事了,我找你来是商议一下,内阁该如何改制。”

  “现在你可以放下顾虑,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有顾虑,说道:

  “首先将军权、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剥离出来。”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独立运作,只对天子负责,不归内阁管理。”

  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颔首道:“甚合我意,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可过问其他。”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内阁,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

  “上对天子负责,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

  朱标再次颔首,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废除丞相府之后,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

  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

  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内阁制,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

  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

  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

  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

  而内阁没有了军权、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

  最主要的还是军权,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

  “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

  “设立中书司,掌诰敕、制诏等任务。”

  “设立门下司,掌管政令传达,负责与各衙门对接。”

  “……”

  这套机构,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糅合而成。

  陈景恪自认为,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

  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还要细致。

  接着,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

  “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

  “同理,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

  “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

  “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才能出任中枢官员。”

  “这个中枢官员,包含了六部侍郎、尚书以及内阁学士。”

  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是去村里当村官,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

  唐朝中前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边军担任过将领的人,才能为相。

  李林甫为了长期担任丞相,就拼命提拔异族将领,打击在边军当过将领的汉人。

  因为异族当丞相的难度更大。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终差点葬送了唐帝国。

  陈景恪解释道:“殿下误会了,我说的边关工作经验,不是让他们去边军当将领。”

  “而是去边关省份为官,管的还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军政分离的,不会出现李林甫那种情况。”

  朱标这才释然,说道:“是我想差了,你这一条意见提的不错。”

  “以后有志于进入中枢的,会自己想办法去基层去边关历练的,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后他开玩笑的道:“如此,你想进入中枢,就要去地方和边关走一遭了呦。”

  陈景恪回道:“我只愿为大明天子的幕僚,对进入中枢毫无兴趣。”

  朱标哑然失笑,说道:“别那么认真,我就是和你开个玩笑。”

  “那一套规矩是给常人定的,你的能力无需走这个过场。”

  陈景恪严肃的道:“不,这个形式必须要遵守,不可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圣人也不行。”

  朱标愣了一下,赞道:“景恪真乃至诚君子也。”

  制定规矩容易,能遵守规矩难。

  你给天才破了例,别人就敢打着效仿你的幌子,提拔一百个庸才。

首节 上一节 413/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