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节

  刺探消息,永远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

  抄家才是肥差,尤其是赵瑁案这种大案,经办官吏都能吃的脑满肠肥。

  杜同礼自然是眼红。

  陈景恪却不这么认为,有时候吃的少反而是好事。

  他虽然不知道毛骧是什么下场,却听过一个八卦,明朝锦衣卫指挥使,貌似就只有一任得了善终。

  就是嘉靖朝的陆炳。

  毛骧的所作所为,他在宫里都听说过,只能说利令智昏,权欲让人迷失自我。

  以老朱的性格,早晚会清算他。和他走的近,很可能会被牵连。

  不过这些猜测涉及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不能和杜同礼说。

  只是意味深长的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置身事外或许并非坏事。”

  杜同礼眼睛一亮,追问道:“陈老弟,你可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就是个小小的太孙伴读,哪能听到什么消息。”

  杜同礼一副我了解的模样:“我懂我懂,嘿嘿。大恩不言谢,今天这份情老哥记下了。”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转而说道:“老哥,你对宝钞了解的多吗?”

  杜同礼疑惑的道:“宝钞?不是很了解,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

  陈景恪随意的道:“只是对这东西比较感兴趣,一张纸竟然能当钱花,很难不让人好奇。”

  “劳烦老哥帮我查一下如何?”

  杜同礼不疑有他,拍胸脯道:“此事简单……只是不知道老弟想让我调查哪方面的情况?”

  “全部。”陈景恪特意指出了几个重点。

  大明的货币政策,宝钞的发行情况,使用情况,价值变化等等。

  “我后天就要回宫,劳烦老哥在这天给我送来。”

  杜同礼将要点一一记下,道:“好,交到我身上。”

  两人又聊了几句,杜同礼就起身告辞。

  陈景恪拦住他,给了他一个巴掌大的青瓷细口花瓶。

  并非是什么特殊玩意儿,宫里到处都是,他专门问马秀英讨要了几个,而且说明了是用来送人的。

  马秀英也没在意,就给了他一堆。

  但对宫外的人来说,这东西就稀罕了。

  好不好看,价值多少不去说,关键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就好比前世有人从国宴上拿了几个打火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稀罕物。

  果不其然,杜同礼那叫一个喜欢,假装推辞了一下就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也没了出门的兴致。

  来到书房,回忆了一遍各朝代的经济情况。

  又将自己所知不多的,关于金融货币的知识给写了下来。

  然后用现代金融货币知识,对各朝代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

  他已经准备好,回宫好好给朱元璋和朱标上一上金融课。

  古代重文轻理,算学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账房更是技术门槛非常高的工作。

  至于金融知识,古人是没这个概念的。他们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还非常的朴素。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不懂,几千年的历史,总会出现一些妖孽的。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发行的直百钱,这就是最早的信用货币。

  有效的缓解了蜀汉的货币压力,激活了经济。

  只是可惜,直百钱在古代被视为恶政,是压榨百姓的手段。

  甚至二十一世纪都有人持这种观点。

  只是他们没搞清楚,什么叫滥发货币,什么叫有计划的发行信用货币。

  直百钱可以在蜀汉各个国有仓库里,购买等价的物品。

  这种有保证金的货币,怎么都和压榨扯不上边吧?

  到了唐朝,因为铜荒,搞出了通宝。

  开元通宝是历史上第一种半信用货币。

  为什么说是半信用呢,因为它依然是金属货币。

  但含铜量只有购买力的三分之一。

  之后,通宝的概念就被各朝代所接受。

  宋朝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交子。

  只是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

  而且宋朝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交子只是辅助货币,国家准备了大量货物作为担保。

  明朝时期,宝钞就变成了法定货币,朝廷也根本就没有准备保证金。

  官吏工资、缴纳赋税等等,都要用宝钞。

  结果就是,宝钞迅速贬值。

  百姓平日里有宝钞也不敢存起来,必须要抓紧用掉,否则就会贬值。

  可是等到缴纳赋税的时候,朝廷规定必须使用一定额度的宝钞。

  怎么办?

  只能高价问别人买。

  于是就有人开始囤积宝钞,平时低价收购,等到缴纳赋税时高价卖给百姓。

  老百姓里外里被坑两次。

  可以说,明朝的经济政策,是历代以来最拉胯的。

  最终也因此而亡。

  之前没想到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发现了,陈景恪就不会袖手旁观。

  定个小目标,给老朱科普一下什么叫金融,什么叫货币吧。

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个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首节 上一节 41/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