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9节

  以前只是出于某些顾虑不敢说罢了。

  今天有人挑大梁,他们才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具体如何实施,天德、宗异、惟学你们带领五军都督府的人,尽快拿出详细章程来。”

  几人连忙领命。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轮换制都不用陈景恪开口,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成熟的方案。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然后就没有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他想要的是正儿八经的退役制度,能促使军队不停换血的制度。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所以他语气有些强硬的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制度,达到什么标准可以离开军队,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老弱病残退役。”

第273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首节 上一节 389/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