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08节
陈景恪时不时就逾矩,难道朱元璋就不知道?
不,他什么都清楚。
甚至这种逾矩就是他自己放纵出来的。
可他依然提醒牛二虎去纠正。
目的很简单,人为的为两人制造矛盾。
一个是君主的护卫统领,一个是君主最器重的臣子。
如果两人关系好,那后果可就太严重了。
所以,必须要让两人产生矛盾。
但这种矛盾又不至于让他们反目成仇。
礼仪方面的小毛病,就是最合适的。
只要牛二虎不当众斥责,搞的陈景恪下不来台。
双方最多也就是心中相互膈应,不会成为死仇。
至于陈景恪会不会听劝……
朱元璋表示,有他在背后放纵,以陈景恪那轻慢的性子,是改不了的。
-----------------
陈景恪还不知道,老朱在背后悄无声息的算计了他一把。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朱元璋这么做,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换成他自己,也会这么做的。
试想一下,如果胡惟庸和宿卫统领关系好,或许天下已经改姓了。
朱元璋这一招就是用来防野心家的,没有造反的心思,其实无所谓。
至于和牛二虎的关系……
他和牛二虎本就没啥共同语言,之前也没有什么交情,这样就挺好。
会议结束回到宿舍,见朱雄英没有回来,就猜到这小子肯定找徐妙锦献宝去了。
着实有些让人无语。
不过想想他姓朱,又觉得一切都正常了。
之后他坐下来,拿出手稿做最后的检查。
这都是近几个月,他根据记忆,还原出来的火药、火枪和火炮的改良之法。
火药这玩意儿比较好弄,就是提纯和颗粒火药。
至于无烟火药、发射药乃至炸药,他都会弄。
但眼下不适合拿出来。
饭要一口一口吃,科技树要一步一步的攀登。
作为兵器,稳定、产量大才是王道。
太高端的现在弄出来,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装备,黑火药反而比较合适。
枪炮这东西,就比较麻烦了。
前世他连军迷都算不上,对这玩意儿了解实在有限。
只知道先有火铳,然后有了火绳枪,后来又有了燧发枪,再后来貌似就进入定装弹时代了。
对这些枪的结构也了解有限,只知道大致的外形和原理。
反倒是对现代枪支了解还多一点。
比如他就知道莫辛纳甘和ak47的大致结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至于火炮,他就只知道先有前装火炮,然后有了后装弹火炮,最后就是定装弹火炮。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办法,他只能将自己了解的几种火炮外形,全部画下来。
然后将思路写出来。
具体的细节完善,就交给这个时代的工匠吧。
又修改了一些细节,总算是确定了最终草稿。
第二天,他拿着朱元璋的手谕前往军器局。
朱雄英也非要跟过去凑热闹,还将徐妙锦也带了过去。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你小子能不能有点出息。
不过很快,朱雄英就开始后悔了。
因为一路上徐妙锦追着陈景恪问东问西,目光里充满了崇拜。
朱雄英几次插话,想要将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都以失败告终。
将他气的牙痒痒。
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让你小子嘚瑟。
不过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
开始有意的将话题往朱雄英身上引导。
小女孩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心思,注意力很快就又回到了朱雄英身上。
然后这个家伙立马就忘了方才的不快,眉开眼笑起来。
陈景恪再次无语。
一旁的牛二虎则有些尴尬,陈伴读好像又逾矩了,可现在这种情况咋提醒啊?
而且太孙貌似过于喜欢徐娘子了啊。
和陛下真是太像了。
以后要好好巴结徐娘子,将来多一个靠山。
说说笑笑,众人就来到了军器局。
军器局是洪武十三年设立,专门打造兵器之所。
别看名字听着响亮,实际上地位非常低下。
军器局大使才是正九品,真正的芝麻官。
下面具体干活的,基本都是工匠……拥有匠籍的工匠。
所以,多余就不用说了。
大明的火器几百年都没进步,答案就写在题面上。
不过大明对火器倒是一直都挺重视的。
朱元璋争霸天下时期,就广泛使用火器。
朱棣时期组建了神机营,是世界上第一支专门的火器军队。
之后大明始终保持着数量可观的火器军队。
虽然冷兵器依然是主流,但火器确实是在明朝开始大规模应用的。
明朝前中期,不论是技术还是装备数量,都远超全世界。
但可惜,因为理科没有形成体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技术方面始终无法取得关键性进步。
再加上文管集团独大,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轻视,朝廷不愿意投入太多资源去研究新式武器。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技术上被西方赶超。
这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文官集团被广大网友怒喷的根本原因。
你们想掌权,想当时代的领导者,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在坐上这个位置之后,你们却将整个华夏族群拖拽进了深渊。
被骂也是活该。
陈景恪自然不会再坐视这种事情的发生。
扶持方孝孺,从内部分裂儒家。
司法独立,为法家思想复苏创造环境。
这都是在思想领域做出的尝试。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真正的杀手锏,是自然科学。
有人或许会奇怪,儒家思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自然科学是应用学科。
两者是两条赛道,不应该形成竞争关系啊。
是的,自然科学本身对儒家没有威胁,但别忘了物质决定意识。
自然科学的兴起,必然会倒逼思想领域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生产力。
如果儒家不做出改变,主动去适应新时代,就会被新兴学派取而代之。
陈景恪并不反对儒家,是法家主导,还是儒家主导,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只要他们的思想符合新时代,不要成为新时代的绊脚石,就足够了。
在任何时候,一门学科想要发展,获得朝廷的支持都是最优解。
陈景恪自然也要走这条路。
温差发动机,让朱元璋知道了自然科学生产粮食的能力。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