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节

  说完之后他心中很是得意,等着老朱的赞美之声。

  然而朱元璋只是上上下下的来回打量他,一直看的他毛骨悚然才开口:

  “后生,你给咱说说,你还会些什么?”

  陈景恪松了口气,还以为他忌惮自己才华,想要弄死自己呢。

  “其实吧……小子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喜埋首故纸堆研究学问写文章。”

  “没事儿就喜欢瞎捉摸,想的多了总会有所收获。”

  朱元璋说道:“你是不是瞎捉摸咱不知道,但咱知道你的收获很惊人。”

  “今天这两策,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将朝中群臣比下去。”

  陈景恪谦虚的道:“陛下过奖了,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罢了。”

  前世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南北榜’案。

  一科中举者皆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中举。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经济差异和地域矛盾罢了。

  南方处在大后方,没有战争,经济发达文教昌盛。

  北方处在和蒙古人的一线,战乱不断,文教自然兴不起来。

  自洪武十五年科举重启,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南方士子,到了洪武末年朝堂上几乎全是南人。

  一开始大家都没重视这种情况,南方文教兴盛,录取的士子多很正常。

  可是洪武三十年,南方出身的官吏做了一件大事。

  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要说这其中没猫腻傻子都不信。

  朱元璋下令重新阅卷,然而礼部毫不客气的回了一句,考试是公平的,北方人就是不行。

  明眼人都知道,是那帮子南人欺负朱元璋年迈,朱允炆又太年幼,想要抢权。

  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老朱虽然老了,可照样提的动刀。

  主持科举的官吏全部处死,涉案人员皆受严惩,复审官员更是被凌迟处死。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的录取比例基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杨士奇提出南北榜制度,再加上京都转移到顺天府(北平)。

  政治中心也随之北异,这种南北差异才得到缓解。

  到了清康熙年间,废除南北榜施行按省分配名额制度,才算解决了地域差异问题。

  这项制度被执行了数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的高考,都还在使用。

  前世很多人喷名额分配制度,他们不知道的是,真取消了分配名额,偏远地区的人更没机会读重点大学。

  可以说,名额分配是用来保护偏远地区学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非有一天人类能做到消除贫困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平均。

  否则分配名额就无法取消,也不能取消。

  当朱元璋提出要重启科举,陈景恪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件事情。

  朱元璋确实被震惊到了,内阁制他只是觉得陈景恪有才能,但也仅此而已。

  灵光一现的时候谁都有,且内阁制怎么看都像是在四辅官制度上完善得来。

  科举制不一样。

  陈景恪先将古今选官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这说明他懂史,还是非常懂的那种。

  然后根据已有的制度,预见到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教训谁都会,可举一反三预见问题,就是很罕见的能力了。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核心。

  陈景恪能不能有大成就还不好说,但至少他有这方面的潜力。

  这样的人才竟然出现在自己身边,还是太孙的伴读,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不过他并未忘记正事,又问道:“你说科举会造成一个恶果,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说,方才他还觉得陈景恪太过夸张,现在则只有重视。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问道:“陛下,若您是读书人,考中进士做了官,会如何对待家中亲人?”

  朱元璋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帮他们购置土地田产,让他们安居乐业。”

  陈景恪继续问道:“天下的土地是有数的,尤其是良田更少,谁肯卖?”

  朱元璋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还是回道:“总会有遇到困难活不下去的人卖……”

  越说他的声音就越小,到最后更是闭口不言,脸色却变得阴沉起来。

  他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巧取豪夺。

  陈景恪也不再拐弯抹角,直言道:“讲究一点的,问活不下去的人买。可反过来说,为何会有人活不下去?”

  “不讲究的,直接巧取豪夺,受害者更多。”

  朱元璋寒声道:“那就杀,咱组建锦衣卫就是为了对付他们,发现一个咱就杀一个。”

  “咱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咱的刀利。”

  陈景恪摇摇头,叹道:“最可怕的不是他们贪腐,而是会形成一个笼罩全国的士绅集团啊。”

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中举他的家族就会成为当地大户,族人就可进入衙门成为吏员。”

  “这些吏员家中有人有钱,朝中又有官员庇护,必然会处在要害位置。”

  “且官是流动的,三五年一届,吏可以做一辈子,可以传给子孙。”

  “如此这般……就会形成一个士绅家族。”

  “现在是国朝之初,士绅数量稀少。百年之后呢?士绅将会遍布天下各地。”

  “他们会以同窗、师生、姻亲、乡土等关系结党,将全国的士绅串联成一张大网。”

  “当他们变成了利益共同体的时候,就会形成大势……”

  “朝廷可以将一县的士绅屠戮一空,却拿天下士绅无可奈何。”

  陈景恪缓缓将大明后期最大的顽疾,详细的讲给了出来。

  朱元璋自然能听的出,这种推测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脸上再无一丝轻松之意。

  听到气愤处,他再次出声道:“杀一县解决不了问题,那咱就将天下的士绅全杀了。”

  陈景恪摇摇头:“您有这个勇气和能力,后世子孙呢?且乱世可用重典,但不能一直用重典吧?”

  朱元璋不满的瞪了他一眼,却并未反驳。

  事实上他比谁都清楚,杀只能暂缓矛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他开屠刀,是因为天下初建人心不稳,制度也不健全。

  需要靠杀来立威,来解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以后大明国祚稳固了,各项制度健全了,还是要采取宽松政策的。

  他为何不将朱标培养成和他一样的人?

  为何朱标宽仁,很多时候为了杀不杀和他争吵,他不但不生气还很满意?

  原因就是这个。

  他将脏活累活全干了,朱标宽仁稳定人心。

  这就是他的计划。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们再来推演一下,士绅阶层一旦形成,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为恶乡里、草菅人命这些老生常谈的,咱们就不说了,只说赋税。”

  “有钱有权的人,有很多办法逃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赋税转嫁到穷人身上。”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们敢,咱扒了他们的皮。”

  陈景恪叹道:“陛下,税是地方衙门帮朝廷收的,衙门的官吏皆出于士绅之家。”

  “他们想将自己的赋税转嫁给穷人,可谓是轻而易举。”

  “不信陛下可以让锦衣卫去查一查,全天下都是如此。”

  “我知道陛下可以将他们杀了,可是没了他们谁帮朝廷收税?”

  “选拔上来个官吏,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可能不敢这么做,时间长了呢?”

  朱元璋一张脸已经冷的能结冰了。

  “陛下规定天下土地有定额,每地每年上缴的赋税不得少于往年……”

  本就生气的朱元璋见他敢质疑自己的政策,更是愤怒了:“怎么,你觉得咱的政策有问题?”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继续说道:“有一百亩地,士绅占据三十亩,穷人占据七十亩。”

  “士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给穷人,那么穷人就要以七十亩地的收成,缴纳一百亩地的赋税。”

  “分摊下来每亩增加的赋税也勉强还能接受,百姓尚能活。”

  “可是经过土地兼并,明年士绅占有变成五十亩地,穷人只有五十亩了。”

  “士绅依然将赋税转嫁给穷人,那么穷人就要以五十亩地的收成,缴纳一百亩地的赋税。”

  “百姓命贱,赋税增加一倍也能苟且的活着。”

  “后年士绅占有七十亩土地,穷人只剩三十亩……”

  “啪。”朱元璋手中的杯子竟被捏碎了,手掌也被碎片划破,鲜血汩汩而下。

首节 上一节 26/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

4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