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43节
朱元璋也说道:“是啊,医术方面咱只相信你。有你在标儿身边,咱才能放心。”
陈景恪很是意外,竟然不是让朱标回来?
都这种情况了,还不回来养病?
就算朱标想弥补自己心里的内疚,三四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了吧?
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元璋迟疑了一下,说道:“告诉你也无妨,太子在那边除了替朱樉善后,还有个更重要的事情。”
“实地考察关中详情,为迁都做准备?”
“迁都?”陈景恪和朱雄英同时惊呼道。
马皇后表情不变,显然是早就知道了此事。
朱雄英连忙问道:“应天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要迁都?”
朱元璋说道:“应天城偏安南方,非长久之计。”
见朱雄英还是疑惑,就解释道:“应天城有长江天险,但也只有长江天险。”
“一旦江防被破,应天就会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
“且长江在守护应天的同时,也会束缚住人心。”
“让人变得保守不思进取,一旦北方有变,恐怕会重演南宋旧事。”
朱雄英半懂不懂,他倒是明白朱元璋是什么意思了。
但还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只是国都换个地方,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陈景恪先是惊讶,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他自然知道京师迁往北方的必要性,也知道前世朱棣这么做了。
却不知道,朱元璋竟然也有这样的想法。
事实上是他孤陋寡闻了,朱元璋从登基之日开始,就有迁都的心思。
最早想将京师放在开封,实地考察之后觉得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就放弃了。
洪武二年,又想迁都凤阳,还派人修建皇宫。
但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
洪武十一年,派人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满意的其实还是长安。
别的不说,八百里关中平原,潼关天险。
孕育了秦汉隋唐四大帝国,实在没有不选它的理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长安修建了钟鼓楼,其目的不言而喻。
洪武二十四年,再次派朱标前往长安实地考察,其实已经做好了迁都的准备。
然而朱标回来之后,却建议将国度放在洛阳。
具体缘由已经不可考,但想来是极其有说服力的。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犹豫不决。
但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标就病故了,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后来朱允炆以及他身边的大臣的操作,证明了迁都北方的正确性。
最终在朱棣手上达成。
朱元璋看着半天不说话的陈景恪,心中不禁一动。
陈景恪的思路向来和别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给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参考意见呢?
想到这里,就出声问道:“景恪对迁都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陛下,迁都乃国之大事,岂是我能置喙的。”
朱元璋说道:“有几个选择各有优劣,咱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你的想法与常人不同,咱想听听你的建议。”
“你不用担心,咱也不是非听你的,只是想听听你有没有别的看法。”
陈景恪这才说道:“既如此,臣就妄言几句。”
“我将不同区域划分为四种功能,其一资源区域,其二经济区域,其三军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资源区域就是提供某些资源,比如粮食生产、金银铁矿……”
“经济区域,交通便利的地区,其实都比较适合发展经济。”
“总体来说,南方是天然的经济区域。”
“军事区域,就是承担军事任务的地方。”
“目前的北平、太原等地,都是这种类型。”
“政治中心,往大了说就是国家的京畿所在。”
“往小了说,布政使衙门所在,也是区域政治中心。”
朱元璋高兴的道:“景恪的总结非常精辟,确实可以如此划分。”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这个划分确实很有道理。
朱雄英就没有想那么多了,此时他就只有一双耳朵,专心的倾听。
“景恪继续说,后面呢。”
陈景恪就继续说道:“对于小国来说,因为国土狭小,很可能一个区域同时承载着四种功能。”
“但对于大明这样国土辽阔的大国来说,这四种区域的功能划分就比较明显了……”
“军事区域和经济区域受限于环境、资源区域受限于物藏,此三者人力很难强行干涉。”
“唯有政治中心,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军事区域和经济区域,倒不是没办法干涉,而是强行干涉费力不讨好。
顺应自然环境,才是最省时省力的。
朱元璋想了想,也点头表示认同。
陈景恪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对于大明来说,政治中心绝对不能和经济中心放在一起。”
“经济中心的话语权本来就重,若再将政治中心放在这里。”
“其他地方就将彻底丧失话语权。”
“对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来说,其危害太致命了。”
朱元璋极为赞同的道:“说的好,这也是咱一直想迁都北方的原因之一。”
“南方已经够强势了,在将京畿放在这里,那北方怎么办。”
“咱最中意三个地方,长安、洛阳和北平,你觉得哪里最合适?”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哪里,而是道:
“京畿之地,首先要有天险可守,易守难攻。”
朱元璋回忆三地的地形,给出了判断:
“三地皆有天险,长安最为坚固,其次洛阳,北平最次。”
陈景恪继续道:“作为大一统的王朝,交通要便利。”
“否则不利于漕粮运输,也不利于通行各地。”
朱元璋说道:“长安交通最为不便,北平稍好,洛阳地处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达最为便利。”
陈景恪再说道:“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代价太大了。”
朱元璋深以为然:“若论经济,自是洛阳最强,长安其次,北平最次。”
“这也是咱不想将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
“虽然元朝将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经营城池,此地并未发展起来。”
“仅有的宫殿,也毁于战火。”
“若将京畿放在此地,相当于重头兴建一座都城,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内心也很认同朱元璋的看法。
北平在地势上确实可以当京畿。
但现在是洪武十六年,不是三百年后,更不是六百年后。
未经明清两朝经营,此时这里还是半蛮荒之地。
将都城放在这里,前期投入实在太大了。
朱棣将京畿放在这里,一来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二来也没别的选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长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盘,山东有齐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晋王朱棡。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棣敢将首都放在别人家里?
那不是找刺激吗?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那里是他的老巢,既可以达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还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