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12节
他不仅是MV导演,甚至可以说内地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MV就是他拍出来的。
早在1990年内地还没有MV的时候,刚刚凭借青歌赛出道不久的屠红刚就找到正在北漂的张国利,用胶卷拍摄了内地的第一支MV《感觉自己》。
其他比较出名的还有《雾里看花》《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小芳》等等。
他玩的比较骚。
让歌手拿出来几万块钱,然后他包揽导演和摄制的活。
拍出来之后去北影厂洗印车间偷印拷贝,最后拿到深圳盗版厂批量录磁带。
由此可见,这年头就没几个走正道的。
“你形象还可以,我回头帮你看看有没有机会,不过我得提前和你说清楚,拍这个没什么钱……”
张国利不是非苏超不可。
主要是苏超便宜啊。
群演一天才几十块钱,就算拍三天,也不过两三百。
找个模特得好几千。
“没关系,张老师,我替您免费拍都行。”
漂亮话谁不会说。
你好意思不给我钱吗?
“哈哈,不至于不至于……”
张国利就喜欢免费的。
“什么时候有需要,喊我一声就行。”
苏超也没想到会被张国利看中。
对现阶段的他来说,确确实实是意外之喜。
不仅是多一条财路,这也是难得的人脉,自从《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大火了之后,张国利就开始崛起了,后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是大热的电视剧。
“你的呼机号码是多少?”
张国利真不是随便说说。
“张老师不好意思,我还没有办,回头我办了就传给您,您看怎么样?”
这年头大哥大还没有普及,一来机子本身昂贵,二来通信费用也比较高,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
手拿大哥大,腰别BP机,不是倒爷就是鸡。
传呼机,又叫bb机、bp机等等。
bp机是当下最流行的通讯工具。
1995年京城的BP机用户高达60万——其中10%是“僵尸机”——很多人欠费停机后,仍把空机器别在腰上充门面。
当然,bp机也不便宜。
三千块钱左右的汉字机就不说了,哪怕是二手的数字机也要四五百块。
有业务需求的话,肯定要使用汉字机。
苏超暂时还买不起。
“行,这是我名片,你收着,要尽快啊。”
张国利笑笑。
连个bp机也没有,这小伙子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啊。
这样也好。
难得遇到一个长相出众的男孩子,越是穷才越好压榨。
事实上,双方都很满意。
感谢北月妖王、欢丶乐、寅虎_破军、土豆→最爱、jin铁拳、书友20200206215848032、片汤儿的打赏
第9章 卡文卡到头秃
苏超哼着歌继续去干群演的勾当,没办法,还是要顾好眼前。
昨天“筹”的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要想不饿肚子,今天的六十块钱就是关键。
“哎,你等一下……”
苏超担心碰到设备,避开几个工作人员,却被人一把拉住。
正等着他过去,好给他安排站位的群头敢怒不敢言。
他是群头,也是剧组工作人员,属于选角导演的下属,在剧组专门给群演讲戏,安排群演的工作。
在群演面前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昨天看到苏超和李宝田的儿子熟稔,和李宝田、王钢也都能说上话,他就不太敢得罪了。
作为一个黑心群头,连抽成都不敢抽。
特么的找谁说理去。
今天又看到苏超和张国利谈笑风生,还从张国利手里接了名片。
顿时就开始反思。
我特么给他六十块钱一天,是不是有点太不识好歹了啊!
哦,不需要反思了。
这次叫住苏超的是张何平。
和张何平走在一起的是导演张子恩。
作为剧组说一不二的总导演,张子恩的腰却明显弯了三十度。
为什么?
因为张何平是圈内知名的金牌制作人、词作家、一级编剧。
更是——
京城文化局副局长!
京城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人家是有编制的。
与此同时,也是《宰相刘罗锅》的总策划,这部电视剧他才是真正的幕后老大。
“导演好……您好!”
苏超在剧组混两天了,自然认识导演张子恩,但是他不认识张何平。
因着文化官员与金牌编剧的双重身份,为避免官员经商的质疑,张何平在文艺界地位特殊但公众知名度并不高。
他甚至用了不少“花名”。
当然,如果告诉苏超这是未来的人艺院长,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建国大业》总策划、京城文联主席……那他肯定立刻肃然起敬。
他上辈子档次太低,根本接触不到人家。
“你刚才哼的什么,我听了一耳朵,没怎么听清。”
张何平并不在乎苏超是什么人,是不是人。
他只想知道苏超刚才哼的那两句词。
“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
苏超老老实实的哼了出来。
“继续啊!”
张何平眼睛一亮,然而他等了好大一会,也没见苏超再张嘴。
长了一张嘴,不知道说话吗?
“没了……”
苏超也很无奈。
他明白张何平什么意思。
他哼的这两句是《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但是他并不是刻意为之,并没有打算用两句歌词谋求什么。
也谋求不到。
因为绑定了系统之后,他根本就抄不出来。
苏超在他抓住自己的时候,打开了对方的个人商店。
三件商品里头并没有《清官谣》这首歌。
要么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的词作者,要么就是这首歌已经在构思,自然就不会在商店里呈现了。
系统很人性化。
它会尽可能的让宿主避免陷入抄袭的风波里。
已经开始创作的就不会出现。
商品还会给出原作者的创作起始时间。
“没了?你再想想,有秆称,称铊是老百姓,那称秆子呢?定盘呢?定盘上的星星呢?”
张何平是不得不写这首歌。
这首《清官谣》它涉及到一个为清官定性的问题,非常的敏感。
一般作词人根本不敢写。
就算找人写,也需要他这个郑府官员给歌词定调。
“秤杆子,挑江山?”
上一篇:年代:道法通神,你说我迷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