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第98节
“男性和女性,天生对立的两面,在这个画面中共生。如同米开朗基罗那副举世著名的《创世纪》。米开朗基罗巧妙地利用了对角线构图,将亚当和上帝分别置于画面的对角线上,创造出一种动感和张力。”
“戴瑞斯·康吉利用同样的方法,将诺陈和艾玛·斯通分割左右,塑造了对立又和谐的两极。”
“至此,男女之间的爱情,就像上帝为亚当注入生命一般,给王嘉卫的电影注入了灵魂。”
“戴瑞斯·康吉真的可以凭借这个镜头,囊括今年所有的摄影奖项!他实至名归!而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值得嘉奖。”
《好莱坞报道》:“全部的掌声献给艾玛·斯通,献给这个土生土长的亚利桑那姑娘,她以空白的履历,为我们献上了一幕非凡的表演。在沸腾的赞叹声中,我们不能忘记,是她14岁追寻梦想的勇气,才导致她在今时今日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是一部香港导演王嘉卫献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而笔者要告诉王嘉卫,我们收到了。从此往后,lalaland的钢铁巨门为你敞开,你将是继Ang li之后,第二位有资格踏进这座铁门的华人导演。”
“诗意,柔和,冲满怀旧的淡黄和朦胧模糊的灯火是影片的底色,旧香港的虚幻浪漫,恍惚间在灯火交辉的纽约高楼同样找到落脚点。”
“刻意放慢的镜头,充满动感和性感的局部特写,这一次,没有停留在腿部和裙摆间,而是转移到脸部。”
“脸部的特写,不仅考验导演,同样考验演员。”
“但艾玛·斯通经受住了考验,她的表演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她奉献出了奥斯卡级别的天才表演。”
这个撰稿人毫无疑问是在一种激情澎湃的情况下写出的稿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编辑没有稍作修改,而是原文刊发。
或许是想让这篇文章给艾玛·斯通增添一些粉丝吧。
《好莱坞报道》对艾玛的吹嘘还并没有到此而止,在下一段,它暴露出了它真正的野心和用意。
“在这部没有男主角的电影里,我不知道戛纳的评委是否还会心中犹豫。但我想,只有疯子和傻瓜,才会忽略到这个年轻美国姑娘的优秀。”
“投她一票!”
“笔者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电影世界的中心好莱坞向戛纳评委会大声疾呼:这将是戛纳电影节展现权威性的最好时机,把那座该死的最佳女演员奖颁给她,你将获得好莱坞人的尊敬和认同。”
瑞秋·摩尔看到这几篇影评的时候,一点都不意外。
《世界报》还是相对公正,《解放报》就是民族主义的巢穴。
而《好莱坞报道》……
呵呵,美国两大娱乐杂志之一,已经成了白人至上者的窝点。
通篇都是对女主角的吹嘘造势,一副一定要让她拿戛纳影后的样子。
至于里面黄皮肤的男主人公呢?
上上下下都仿佛是变成了瞎子,以至于压根看不到跟艾玛·斯通接吻谈情的是谁。
真是无耻。
不过……
瑞秋·摩尔突然笑了。
这样一来,她的影评岂不是正好独树一帜?
《时代》杂志特约撰稿,作者瑞秋·摩尔:“其实我讨厌王嘉卫,我认为《花样年华》是最被高估的戛纳最佳,而梁朝伟的影帝奖杯拿得不伦不类。”
“《蓝莓之夜》影片中的有些镜头运用,我也看不明白。我不知道王嘉卫为什么要强化公路上汽车,或者火车的运行速度,以及背景的灯光。这些东西,多少年前,我们都在他好几部影片中已经看过了。”
“但《蓝莓之夜》终究成为我在本次戛纳中的最大惊喜,原因只有一个。”
“它的男主角。”
“诺陈的表演征服了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女主角艾玛·斯通不好,而是我在脑子里想过,艾玛能够被很多优秀的女演员替换,而陈呢?能够替换他的男演员我一个都想不出来。”
“尤其是他的眼睛,它简直是一种致命的武器,能够戳中每一个信仰真爱的人的心房。我甚至相信,他能用他的黑色双眸,写出一篇最美丽的十二行诗。”
“当看完这部电影,我走出影院,深夜的戛纳让我迷醉。”
“对于职业电影爱好者——导演、演员、制片、宣传人员、影评人——来说,戛纳永远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宝地。每年5月,我们都会来到这个位于里维埃拉的度假胜地,就像是一群圣地朝拜者。”
“我们可能要观看来自二三十个国家的四五十部电影。每次放映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希望看到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而结束的时候,又往往产生这样的期待——希望下一部影片会更棒。”
“然而,此时我发现,《蓝莓之夜》几乎在第一天晚上,就摧毁了我的这种幻想。”
“我几乎不太信会有更好的电影出现在本届戛纳影展中,就像我在观影之前,我不太相信自己会被这部电影所打动。”
“我不得不承认,王带来的中国同乡,用他不多的戏份,拯救了其余几十分钟的无聊和尴尬。”
“你带对人了,王嘉卫。”
第137章 最高的褒奖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面子不小,《第11个小时》的红毯上,来了不少的明星。
在戛纳,每一个电影的首映礼都可以成为红毯秀。根据影片方的财力雄厚程度,或大或小。
《第11个小时》毫无疑问就是财力雄厚的那一个,虽然它根本不是什么商业片,就连文艺片都不是,只是部环保纪录片,赔钱是它的宿命。
但奈何人家命好。
在小李子的吆喝下,为此片投资的超级富豪都不下3个,所以,他可以在影节宫仅次于卢米埃尔厅的第二大影厅举办它的首映典礼,并邀请了几乎所有来到戛纳的巨星。
陈诺和范缤冰是在中段偏前进场的,在他们前面的是马丁·西科塞斯和他的夫人。
在红毯上,陈诺搂着范缤冰的腰,面对众多镁光灯的时候,他感觉到范缤冰比刚才在车上还要接近高潮。
尤其,为他们而亮起的聚光灯居然比马丁·西科塞斯还要多。
看到陈诺的时候,把长镜头从好莱坞大导演的脸上立刻移过来的摄像师不在少数。
因为不管媒体怎么按照各自的立场,政治倾向或者所在国,发表不同角度的影评。
但在此时此地的戛纳,没有人会不认同这一件事——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男演员已经成为本届戛纳影帝的强力候选人。
范缤冰的心砰砰直跳,她以前蹭红毯什么时候享受到过这种待遇?几乎都是一些花钱雇的媒体才会把镜头对准她。
哪像现在。
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雪白的。
陪着范缤冰被镁光灯洗礼了一会儿,陈诺没有忘记正事。
范缤冰显然还没拍够,但陈诺叫她走,她也只能乖乖听话。
他们两个走到了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女记者面前。齐云天正站在她身后不远,还有一个摄像师,正对着他们一直拍。
路裳觉得真是天上掉馅儿饼,把自己都快砸晕了。
她只是一个新浪娱乐在戛纳的普通记者,和其他记者唯一可能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她之前是跑的国内线,而她有个亲戚是在电影学院里做老师。
路裳完全没有想到,这么一条线,有一天会让自己钓上这么一条大鱼。
当看到陈诺和范缤冰真的如约朝自己走过来的时候,路裳激动得都快晕了,仿佛看到一条升职加薪的金光大道在朝自己招手。
下一刻,路裳看都没看范缤冰一眼,直接把话筒戳到了陈诺的下巴上。
天知道,这是多久以来,这个演员又一次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
仔细想想,上一回好像还是刚刚拿了柏林影帝之后,六套专程做的专访。
也就仅此一次。
自己,则是第二个。
路裳拼命提醒自己不要冲动不要激动,忘记杨过小龙女,那都翻篇了,但神雕迷的身份,让她的第一个问题依旧是:“陈诺你好,请问你对刘艺霏说你一直是她最好的朋友,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真是问得陈诺措手不及,把他一时间都给问蒙了,“啊?”
见陈诺好像不知道,路裳赶紧补充道:“上个月,刘艺霏参加张继中导演的神雕庆功会,有记者采访她跟你之间的关系,她是这么说的。请问这是真的吗?你们之前的确没有谈过恋爱吗?”
我操,不是叫你来问范缤冰的吗,问什么刘艺霏?陈诺有点不满,但也只好耐着性子回答道:“确实是好朋友,她没有说错,真的没有谈过恋爱,那都是媒体胡说的。”
路裳暗自叹了口气,果然,剧里的甜蜜都是骗人的,假戏真做什么的,都不可能。
希望破灭之后,路裳回归了专业记者的身份,拿钱就办事,下个问题就回归了正题:“请问,陈诺你和范缤冰小姐之间现在是正在恋爱吗?”
陈诺笑道:“当然不是。范缤冰小姐现在是我工作室新签下的一名艺人,大家都误会了。这次来到戛纳,也是我们工作室正常的工作安排。”
路裳这一下是真的大吃一惊,立刻又向范缤冰问道:“缤冰,是真的吗?请问你不是在华艺嘛?为什么会突然到了陈诺工作室?”
范缤冰露出一个标准的笑容,按照剧本说道:“是真的。我和陈诺第一次见面,其实就是去张一一导演那里试戏的时候。在试戏的过程中,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当时就特别希望能够有一天继续向他学习。结果,机会就这么来临了,我也挺开心的。”
路裳又问道:“可是缤冰你跟华艺的合约应该还没有到期吧?”
范缤冰道:“对,还没有到期,还有差不多大半年时间。但是华艺的两位王总也对我的决定表示支持。我也特别感谢他们。”
路裳把话筒转向陈诺:“陈诺,请问你是为什么要签下缤冰的呢?”
陈诺微笑道:“也是因为试戏吧,有时候人跟人之间就是这样,一见如故。好了,谢谢你,后面的客人已经到了,我们该进场了。”
陈诺觉得这几个回答应该差不多,不多不少,说清楚了,但也没有百分百的澄清,还是留了一些想象空间,挺好。
正好看到后面的朱丽娅·罗伯茨已经在拍照了,于是带着范缤冰就溜了。
走上台阶,小李子衣冠楚楚的跟主持人一起等在签名区,见到陈诺,他又过来拥抱了一下,接着还向范缤冰行了一个吻手礼。
在戛纳影节宫的前面,左边是陈诺,右边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面对着无数镁光灯的亮起,在这一刻,范缤冰有种如在梦中的恍惚感,仿佛她的命运从这一天起,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虽然来了众多大牌明星,但《第11个小时》1000个观影席依旧没有坐满,陈诺跟范缤冰老老实实的看完了整部片子。
说实话,挺好看。这部片子的名字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把地球存在的历史比做12个小时,那我们现在处在11小时59分59秒,并且可能人类无法生存到第12个小时。
由此呼吁大家保护环境,防止地球变暖。
对此陈诺觉得有道理,爱护环境的确人人有责,但某些环保人士十多年后走火入魔,那就没道理了。
看完了这部环保片,陈诺和小李子道了别。
出来之后,他本来准备让范缤冰先回去,毕竟李杨那边也没有红毯可走。
没想到范缤冰居然也说要跟着一起去。
好吧,那就一起去。干脆回去别墅换换衣服,再把文咏杉和夏野禾叫上,大家一起去看。
结果一回别墅,就看到夏野禾跟文咏杉正坐在沙发上对着几本杂志东翻西翻。
“你们看什么呢?”陈诺走过去问道。
是戛纳的一本英文场刊,就叫《今日电影》,在电影节期间每天都会推出新刊,对头一天播放的电影进行点评和打分。
它跟《screen》不一样,它不让人数什么金棕榈,也不是媒体打分,他直接是采访退场的观众,叫观众打分,非常赤裸,最高分4分,最低分1分。
夏野禾把那本场刊举起来,说道:“你看,好多人都给你们打了3分,3.5分,还有打4分的。算下来平均分3.4,据说当初花样年华才3.2呢。”
“达令,而且你看,你还是封面人物。”文咏杉一下子站在了沙发上,拿过夏野禾手里的杂志,把封面怼在了陈诺的面前。
的确,今天的戛纳场刊居然是把蓝莓之夜剧照作为封面,陈诺在餐厅橱窗里的身影犹如虚幻鬼魂,而艾玛·斯通正坐在台阶上怔怔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