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神:从月入五千到资产千亿 第1383节
“那我就先不打扰了。”说着,他就要起身告辞。
步建忠也随之起身,若有所思地看着对方,见对方真的要走,又开口了:“孙总,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那位客户要是真的很重要,以后有他感兴趣的招投标项目,您也可以帮帮他嘛。没必要非得搞什么改革,您说呢?”
孙庆书闻言,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真心的笑容。
这是步建忠给了承诺:我没法帮你什么,但这次招投标,我没有利益诉求在其中。你那位关系户要是感兴趣,你可以帮他运作去。是不是他中标我都无所谓。
孙庆书走了,送到办公室门口的步建忠关上门,撇了撇嘴,回到桌前。
他先是拿起自己的个人终端解锁,想了想,又按灭了放回桌上。
他本想和洪永义提一嘴孙庆书来找他的事儿,但还是放弃了。他不打算掺和这两位的斗法,反正总裁的位置轮不着他,他的权力范围也扩张到极限了,不可能再扩张了。
他最初以为孙庆书是想往市场部里掺沙子。那位和他不同,贪婪成性,吃起来永远没够,跟个貔貅似的。
结果发现,那位似乎真的只是想掺和这次的招投标而已,那就和他没什么冲突了。
只是他不明白,对方为啥不直接跟他讲,或者去跟市场部总监季海俊去提,而是非要绕这么个弯子。
不过这和他无关。反正他什么都不知道,也把事情推出去了。对方接下来做什么都是对方自己的事,别把他卷进去就行。
此时此刻,孙庆书则有些遗憾。
古柏豪将那些医药领域巨头都在接触乔木一事告诉了他,并将其中一位老总引荐给了他。那位老总也给他讲了整个招投标的博弈模式,说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靠着内幕消息,抢先投资这些与相关技术有一定关联度的配套企业。
了解这些情况后,他敏锐地意识到,那家芸木,并不是乔木给自己捞钱用的,而是用来捞人脉、扩大影响力的。
而且以对方的水平,完全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从新起点身上获取专营合同。
甚至以对方的能力,说不定能搞清楚IONR和执行机构扩散技术的一些思路与规律,然后有的放矢,不断复制这套模式,用芸木聚拢越来越多的产业巨头,与他们背后的权贵。
如果这套模式能够不断复制,那这个滚雪球就太恐怖了。毫无疑问,假以时日,这个乔木将会成长为远胜过王宗江的庞然大物。
于公于私,他都不会坐视这种情况的发生。
于公,不允许调查员掌握实权,是整个行业的共识。
于私,乔木结交的权贵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洪永义,他的目的也就落空了。
上级领导对洪永义还是很满意的,这位总裁这些年也一直谨守本分。堂堂总裁,除了自己的行政、监察、审计、人事四部门,对其他部门完全不感兴趣,民主得很,很能团结同事,也让上级领导更放心了。
那家伙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乌龟壳,这些年他的刀子怎么也捅不进去。
所以他才逮住这个最能捅娄子的乔木,希望逼乔木不停地惹大麻烦,最后最好把天捅个窟窿,让洪永义这个公司一把手为此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为了这个目的,他要不断给那双方施加压力,让他们为了对付自己而靠拢、合流。
对乔木这边,他的手段就是不断打压,对方想做什么他都要给对方搅合黄了。
对洪永义那边,他则要刺激对方。
洪永义稳固的地位,源自这些年来将这群调查员按得服服帖帖的,没人捅大篓子。
他通过结交、拉拢权贵,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让洪永义感到紧张,让对方更愿意帮乔木对抗他。
等到某一个阈值被突破,乔木捅了大篓子,洪永义之前提供的种种帮助,都将在那一刻沦为对方的“责任”。
而他,也将以提前不断打压乔木的“先见之明”,在那些权贵的支持下,顺理成章地取代对方。
所以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保乔木与洪永义的靠拢。
所以他不能容忍乔木在外面结交权贵、扩大影响力,降低对洪永义的依赖。
这次他来找步建忠,就是想彻底堵住这个漏洞,彻底废掉芸木这枚棋子。但他失败了。
他没有低估步建忠对他的警惕,却独独低估了步建忠的“惰性”。
对方显然已经到了升无可升的地位,也知道没人会动自己,干脆就在这个位置上躺平了,一点都不想“上进”。
自然会在这个他与洪永义斗争白热化的时期,尽可能与他俩保持距离、置身事外。
不过还好,对方对他还是忌惮的,并没有彻底关上合作的门窗,还是给他留了一条口子。
他可以先把乔木这次的计划搅黄了。至于芸木,来日方长,等这次招投标结束了,步建忠没了借口,他再一点点推进这件事。
反正他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
乔木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芸木因为步建忠无意中的“帮忙”而“死里逃生”了。
现在的他正在接待新一波客人,或者说正在参观对方的企业。
来自首都的年轻药企,神州百济。
在国内原研药领域,这是一家很“神奇”的企业。
来找乔木的其他药企巨头,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成立的老牌企业,参保员工数动辄巨千上万。
这家2011年成立的企业,只有一千多名员工,每年研发费用却能凌驾于任何一位同行之上。
但那些同行都是进项,人家要么有多款原研药,要么有丰富的仿制药产线,要么有成熟的CRO/CDMO业务。反正都能自己造血,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投入研发。
而这家新生企业,从成立至今,没有一年是盈利的。但他的研发投入却年年创新高,融多少钱就烧多少钱,多少钱都不够烧。
例如去年,根据乔木查到的数据,百济神州研发投入130亿,占公司总支出高达73%!
这是何等的丧心病狂?
相较之下,研发投入排名第二的瑞恒医药,只有60亿,占总支出的27%,这个数字就正常很多了。
可以说,百济神州完全就是一家赌徒公司,心无旁骛地将全部身家性命都赌在研发上。
赌赢了,就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级Big Pharma。赌输了,就乖乖回家做寓公。
百济神州找上门时已经非常晚了,距离瑞恒医药通过王军找他,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好几家药企已经给乔木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他这两天就做出最终决定,否则就不赶趟了。
乔木最初以为,这家年轻的企业与凯英莱一样,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打算最后时刻雷霆一击抵定局势。没想到甫一接触他就发现,这家企业完全不了解他,根本不像找商业调查机构详细查过他的样子。
这也让他忍不住感到好奇,他担心是这家企业内部有什么问题。比如股东严重内耗导致决策效率低到令人发指。这样的企业他见多了,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高管内斗还好说,大股东们达成一致,雷霆手段清空一个派系便是。大股东之间一旦陷入内斗,至少在国内,企业绝对会死得很惨,无一例外。
不是因为商业氛围之类的扯淡东西,单纯是因为国内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股东大会和独立董事很难有效制衡董事会。
如果这家公司是这样,那他完成参观行程,蹭完这次学习的机会,就会离开打道回府。
不过他试探了不少人,也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作为佐证,发现真正的答案还挺让他意外的:
这家公司第一次参加新起点的招标,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盘外招。是一个员工和新起点的同学聊天,发现还有这个套路,就在公司内部论坛上吐槽央企拿合规当放屁。
这个吐槽贴一层层被传到了负责这次投标的高管耳中,他们愕然之余,才赶紧动了起来。
那时距离其他大厂给乔木的最终日期,已经不足三天了。
参观完百济神州的研发中心后,乔木也不再矫情,直接给出了自己的条件:
除了对方开出的三千万换20%股份等一系列条件外,他额外要求投资的公司在中标后,必须将新药的设计、研发、临床与生产等全流程全部放在山西境内,太原最佳,二十年专利有效期内无故不得转移。
如果对方能接受这个条件,就在明天下班之前,将他们的最终报价报给他。他会在明晚12点之前,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将他的最终决定通报各方。
晚上回家后,乔木暂时将智翱的工作放到一边,又仔细研究、对比起了现在这几家公司各自的优劣。
瑞恒医药是国内原研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关系硬、业务广、财力强、经验丰富。这家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是用庞大的仿制药业务来养活原研药业务,这也是最符合民众认知的一条路。
不过瑞恒医药这几年遭受了比较重大的打击,根源就在于国家力推的集采制度,对竞争激烈的仿制药行业完全就是一记致命一击。
原本是大家各凭本事抢占市场,现在好了,直接赢家通吃,输者清台离场。
瑞恒医药最大的利润来源因此也遭受重创,连着好几年缓不过劲儿来,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略微有所好转。
可以想象,此刻的瑞恒医药,对新起点这两项新成分,能渴望到何种程度。
瑞恒医药在全国多地都有研发生产基地,对新产品放在太原并不排斥。而且他们丰富的全链路经验,也能给山西本土越来越落后的原研药产业,带来新鲜的血液,起到刺激与带动作用。
但乔木也要考虑一点。瑞恒医药虽然这些年非常注重研发,可他在调查中发现,这家公司还保留着浓厚的老一代企业风格:业务模式高度依赖跑关系。
而且瑞恒医药太依赖仿制药了,一旦进入省内,可能新药还没带来好处,跟着进来的仿制药业务,就率先把本地落后脆弱的仿制药产业冲击得七零八落了。
乔木往后靠在椅子上,陷入了两难的沉思。但很快他就乐了:自己这是在干嘛?怎么操起这份闲心了?莫名其妙就把自己代入地方领导了?
他笑着摇了摇头,将自己的思路大致记录下来,然后跳过瑞恒医药,继续往后研究。
第1087章 选择谁做金主爸爸
正大晴天,这家靠肝病药物起家的企业,背靠泰国正大集团,身上的政商关系非常复杂。用得好,对乔木而言将会是巨大的助力。用得不好……也没啥损失。
不过这家企业的问题在于,业务模式还比较落后,转型时间较晚,研发能力在几家企业中相对偏弱。
乔木思索片刻,在正大晴天旁边做了个记号。其他企业能够提供给他的,多是为他在山西扎根,提供产业层面的助力。这家则截然不同,能够提供的助力,是人脉方面的,说得直白点就是“掮客”。
明药康德。这家企业最初走错了路,竟然找了孙庆书的人当中间人,也是个大乌龙。不过后来反应过来了,双方的沟通也就步入正轨了。
明药康德的经营模式与瑞恒医药不同。它不是自己做Big Pharma,也就是设计、研发、临床、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传统药企巨头。
明药康德的主营业务与那家不再来往的凯英莱一样,主要都集中在CXO领域,其实就是代工。
这个代工并不是简单的“替客户生产某款产品”。而是设计、研发、临床实验、生产甚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它都能做,而且还是国内龙头。
也就是说它自身也得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满足那些轻资产型企业的需求。
很多企业不想自己花费高昂的代价去建大量固定资产、养大批员工,干脆就只做源头创新,把后面的所有“苦力活儿”外包出去。也就是苹果那种模式。
明药康德这种像台积电一样的高科技代工企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和主要做国内市场的瑞恒医药不同,明药康德的主要业务面向海外,毕竟国内创新药领域还是很落后的,没什么CXO市场。
作为全球顶尖的CXO企业,它的业务量很充足,利润稳定而可观,完全就是这行的钻石王老五。
明药系现在的业务模式,不是靠CXO业务的利润支撑原研药业务,而是用CXO业务赚来的钱,去买那些它看好的初创原研药企业。
然后将这些有了成果的企业打包上市,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企业。
它硬是把医药行业玩成了金融模式。
但据乔木了解,这才是医药行业最靠谱的玩法。
因为这行有三个十的说法,研发一款新药,需要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最终却只有10%的成功率,成功了还不一定有市场竞争力能赚钱……
可想而知,原研药行业的风险有多恐怖。
所以,这行真正的巨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研发能力超强、新药成功率很高的研发巨擘,而是资本巨鳄。
既然自己研发风险太高,那就去买那些研发企业。不需要整家买下来,可以几家十几家企业共同出钱买下来,大家风险共担,有钱同赚。
上一篇:诸天影视世界从繁花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