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 第309节

  道德天尊不愧是道德天尊,嘴皮子就是利害,白的都能被他给说成黑的。

  噗嗤一笑反问:“二大爷……”

  “照你的意思……”

  “咱们四合院儿就是你二大爷的一言堂了。”

  “说出来的话我们作为院子里的住户,连质疑都不能有,否则就是破坏四合院儿团结,不支持尊老爱幼?”

  易中海瞬间听出王东话语中的陷阱,他现在连四合院儿一大爷都不是,怎么搞一言堂。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现在仍是四合院儿一大爷,那也不敢搞一言堂,否则事情传到街道,被*斗都是轻的。

  赶紧解释:“东子你误会了,我没有这个意思……”

  “只要是咱们四合院儿的住户,任何人都能质疑三位大爷的决定,我也不例外,跟破坏团结和尊老爱幼没有任何关系。”

  看易中海低头妥协,王东继续开口:“那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既然捐款这件事儿是你二大爷提出来的,一大爷跟三大爷暂时还没有同意,那我认为这件事儿就不成立。”

  “街道之所以选你们三个人担任四合院儿大爷,就是防止有人在院子里独断专行,遇到问题可以少数服从多数。”

  “现在一三两位大爷都还没有同意你刚才的提议,你怎么能直接说出来呢?”

  “这分明就是不尊重一大爷跟三大爷,不尊重街道的决定。”

  “当然了……”

  “不管一大爷跟三大爷是否同意你刚才的提议,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同意捐款给聋老太太办丧事儿的。”

  “据我了解,聋老太太作为我们街道的五保户,街道每个月除了提供口粮,还给聋老太太提供了五块钱生活费。”

  “这么多年下来,聋老太太应该存下不少钱。”

  “我没记错的话聋老太太住的这间房屋也属于聋老太太私产,价值最少五百块钱。”

  “现在聋老太太去世,又没有晚辈后代给他送终,这些钱跟房屋也就没了主人。”

  “与其放在这里浪费,或者便宜某个人,还不如给聋老太太办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

  “不行……”易中海第一个站出来反驳。

  “聋老太太去世前在街道的见证下立过遗嘱:等他拜年以后,他住的这间物资以及他存下来的钱全部交给柱子。”

  “现在聋老太太去世,这些东西理应属于柱子,任何人都不能动。”

  王东脸上立刻闪出一丝莫名其妙的不解表情,继续道:“那就奇怪了?”

  “既然聋老太太立了遗嘱,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交给何雨柱,那聋老太太的后事理应交给何雨柱去办,为什么让让院子里的住户一起帮忙办理……”

  “还有……”

  “二大爷你明明知道聋老太太立了遗嘱给何雨柱,也知道空老太太手里还有不少钱,为什么不跟我们说,反而组织四合院儿捐钱给聋老太太办丧事儿,这算什么狗屁道理。”

  看易中海脸色越变越难看,王东可不打算就这么轻易放过他,脸上立刻闪出一抹恍然大悟表情,继续道。

  “我明白了……”

  “何雨柱是你干儿子……”

  “聋老太太把遗产跟房屋留给何雨柱就是留给你。”

  “你不想动聋老太太的遗产跟房屋,想要据为己有,这才组织四合院儿住户捐款给聋老太太办丧事儿。”

  “二大爷,你太不要脸了,连死人的钱都算计。”

  “以后走在外面别说我认识你。”

  王东话音落下,周围所有邻居看向易中海的目光都变了。

  以前只是觉得易中海无耻,为了何雨柱跟贾家经常偏心。

  今天这件事儿直接让邻居们大开眼界,见识到了易中海的厚颜无耻,连死人钱都不放过,比前院阎富贵还会算计人,简直颠覆了大家认知。

  易中海被王东的这些反问跟解释给吓得满脸惨白。

  想要辩解,结果绞尽脑汁都没有想到辩解理由。

  看陈德辉跟刘海中两个人也一脸怒气看着自己,易中海更急了,马上朝两人道:“老刘,老陈……”

  “王东误会我了,我肯定没有想把老太太遗产据为己有的意思……”

  “我是轧钢厂八级钳工,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工资,怎么可能看得起这点儿遗产。”

  “都是误会……”

  陈德辉知道自己女儿跟女婿都跟易中海不对付,加上易中海昨天晚上还算计了他们两个,差一点儿就让他们身败名裂,丢掉轧钢厂工作,心里非常恼火。

  面对易中海的辩解不仅没有接受,反而皱着眉头反问:“老易……”

  “是不是误会我跟老刘不知道……”

  “我们只想知道你是不是很早就清楚聋老太太给何雨柱立遗嘱,将所有财产房屋全部交给易中海的事儿。”

  这个问题易中海辩无可辩,因为聋老太太立遗嘱的时候他也在现场,还有街道两个干事跟何雨柱,根本没法儿狡辩。

  只能硬着头皮回答:“我知道……”

  陈德辉继续问:“既然你知道聋老太太手里有遗产,还有一间价值五六百块钱的房屋,为什么刚才还要想方设法儿的说动我们组织全院儿住户给聋老太太捐款办丧事儿,居心何在。”

  “这……”易中海沉默了。

  他自认为自己是个非常能言善辩的人,但面对这个问题,他绞尽脑汁都想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理由。

  毕竟四合院儿所有邻居都知道何雨柱是自己干儿子,何雨柱受益就是自己受益,怎么解释都摆脱不了自己受益的目的。

  关键时刻何雨柱突然从聋老太太屋子里冲了出来:“干爹……”

  “老太太是我奶奶,她一直把我当成她亲孙子,现在去世,理应让我给她办丧事儿。”

  “这件事儿不用院子里的邻居出钱,大家只需要帮帮忙就行了,我自己一个人出钱……”

  “我刚刚在老太太屋子里找了一下,她总共存了一百三十多块钱,足够办一个非常体面的丧事儿。”

第413章 易中海:你们不能搬去后院儿(第一更)

  秦淮如站在何雨柱身旁不断扯他胳膊,示意他说少一点儿,不要把老太太留下来的钱全部说出来。

  在秦淮如眼里,既然老太太立下遗嘱,同意把自己存下来的钱跟房子全部送给何雨柱,那这一百多块钱跟后院儿这间房屋就属于自己。

  何雨柱倒好,张嘴就要拿这些钱替聋老太太办丧礼。

  这可是她秦淮如的钱,肯定舍不得。

  但何雨柱的话已经说出口,而且这些钱确实是聋老太太自己攒下来的,哪怕何雨柱是继承者,也没法办私吞后不给聋老太太办葬礼。

  见何雨柱油盐不进,虽然心里很失望,甚至还带了一丝不满跟忿怒,但事已至此,她作为何雨柱媳妇儿,能做的就是支持,否则肯定会被四合院儿邻居带上一顶不孝的帽子。

  她之前好不容易在四合院儿立下孝顺婆婆的人设,要是因为几十块钱就把这个人设给毁了,肯定得不偿失。

  想要保住这个人设,只能同意拿钱给聋老太太办丧礼。

  但秦淮如可没有何雨柱那么傻。

  刚才在聋老太太家找了一百多块钱,在秦淮如看来,能拿三十块钱出来给聋老太太办丧礼就算是好的。

  剩下百来块钱肯定全归自己所有。

  一旁正处于尴尬状态的易中海看何雨柱主动站出来承担聋老太太办丧礼所需费用,第一次觉得这个干儿子没有白认,不然他还真没办法破这个局。

  看着何雨柱很满意道:“柱子……”

  “老太太平时没有白疼你,如果你老太太攒下来的钱不够,剩下的钱我这个当干爹的出。”

  “毕竟老太太平时跟我也走得特别近,也给我了不少帮助,我理应帮她办一个风光丧礼,好好送送她。”

  说完就把目光转移到陈德辉跟刘海中身上,带着一丝祈求道:“一大爷,三大爷……”

  “既然丧事儿的费用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知不知道老太太是否提前给柱子写遗嘱的事儿就无关紧要了。”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院子里的邻居帮忙,尽快把老太太的灵堂搭起来,早点儿入土为安。”

  问题已经没了,再继续纠结这些事儿也就没必要了。

  陈德辉点头回答:“我腿脚不方便,丧礼的事儿就不参与了,全部由二大爷跟三大爷做主。”

  “如果大家有什么事儿需要帮忙可以直接找东子。”

  刘海中很想借这件事儿让易中海在四合院儿彻底名声扫地,进而丢掉二大爷位置,这么一来自己就能顺势成为四合院儿二大爷。

  但现在聋老太太还死在家里,显然不是跟易中海争执二大爷的时候。

  加上陈德辉作为一大爷都不打算继续追究易中海责任,他作为四合院的三大爷也不好继续坚持下去,只能点头应允。

  也不知道秦淮如是怎么说服何雨柱跟易中海的,总之聋老太太丧礼比想象中要简单很多。

  就连丧礼那顿宴请四合院儿邻居的正餐,饭桌上也只有一个肉菜跟一个炒鸡,剩下全是素菜,搞得左邻右舍对何雨柱指指点点。

  但秦淮如对这些闲话都持无所谓状态。

  钱才是他最看重的东西,要是自己被人说几句闲话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秦淮如巴不得别人天天说自己闲话。

  如今老太太已经入土,办丧礼剩下的一百多块钱也进了自己腰包,秦淮如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将目标转移到后院儿已经空下来的房子上。

  自家棒梗已经长大,虽然现在睡觉的地方已经跟愧花和贾张氏他们隔开,但地方还是太小了。

  在秦淮如看来,只有中院儿正房这样的屋子才配得上自家棒梗。

  这两天只要一得空就提醒何雨柱尽快拿着聋老太太遗嘱去街道过户。

  只要把后院儿房屋过到何雨柱名下,自己就能跟何雨柱名正言顺住进后院,中院儿正房也就顺理成章到了棒梗手里。

  秦淮如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但何雨柱有自己的困难。

  因为工资没涨起来,街道上又接不到宴席,两年来他只还了王东不到五十块钱,连利息都不够。

  按照预定,只要聋老太太在后院儿的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自己就应该抵给王东,而不是自己住进去。

  但无论是秦淮如还是易中海,都不清楚这件事儿,更加不知道中院儿正房早就属于王东的事实。

  要是这件事儿暴露出去,不仅秦淮如会跟自己闹翻天,甚至分道扬镳,易中海也会对自己大失所望,甚至断掉两人之间的干亲。

  就在何雨柱满脸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易中海突然找了过来:“柱子……”

  “我听说怀如这几天一直怂恿你去街道把聋老太太的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

首节 上一节 309/3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同时穿越:在诸天成为传说

下一篇: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

推荐阅读